肖惠文
音乐老师肖惠文扎根农村,大胆创新乡村素质教育,教孩子们吹奏竹笛,让竹笛文化成为水槎乡中心小学的校园特色。现在,全校90%的学生会吹笛子,还组建了“竹韵水乡”40人竹笛乐队,受邀参加过央视等平台的汇报演出。
人物解读
角度一:坚持不懈,让笛声传遍故乡。
2017年,肖惠文回到故乡,担任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老师。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肖惠文给学生们从创作背景到曲目分析,从音乐构造到音乐美学,讲授了许多专业的乐理知识。
2020年,肖惠文从班里挑选38名学生成立了竹笛班,每周固定上课,假期集中训练。为了提高对音色和气息的掌控能力,他带领学生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跑步,做仰卧起坐等锻炼。在肖惠文的严格训练与不懈努力下,悠扬的笛声开始飘荡在水槎乡的每一个角落。
角度二:用心教导,笛声带给学生自信。
水槎乡中心小学有67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60%左右。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肖惠文看出很多孩子的眼神里透着不自信。他认为音乐能够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充盈的内心,还能帮助孩子们敞开心扉,积极表达自我。浸润在音乐的世界中,孩子们更容易感受爱、传递爱。
在竹笛的影响下,学生们收获了快乐和兴趣,变得活泼开朗了不少。肖惠文也感觉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音乐教学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无与伦比。
角度三:身体力行,传承竹笛文化。
肖惠文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竹笛教学。他的住处有两间房,其中一间专门用来教竹笛制作,10平方米不到的制作室里摆满了竹材和工具。他特意到浙江杭州学习竹笛制作,又把学到的制作工艺带回校园。通过一步一步的竹笛制作,他带领学生们深刻领悟竹笛中的文化内涵,将竹笛文化传承下去。
运用示例:竹笛声声,春风化雨,一支支就地取材的竹笛化身浸润心灵、启迪梦想的“魔笛”,让我们看到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巨大空间与潜力,期待有更多像肖惠文这样的乡村老师把广袤农村的音乐教育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在美丽的田野乡间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