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之“思辨启迪”类(二)
作者: 高良连上一期,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到了“思辨”的灵感,对部分素材中所含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进行了思辨性探析,相信能够给大家的思辨写作带来一点启发。这一期,我们继续来挖掘课文中具有思辨启迪价值的素材。
历史的过去与新闻的当下。(周婷 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
原文再现: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议论切入点:历史意识让新闻之眼更清晰。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则消息,我们都知道消息一般篇幅短小,报道简洁,但这则消息却另辟蹊径,加入了大量的时间词、修饰语等链接相关的历史事件,起到了强调、对比与抒情的作用。历史代表过去,与代表当下的新闻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它却对当下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直面历史,是对当下事件本质的理性透视;直面历史,更是在历史进程的洞察中明确前行的方向,这一点便是与新闻报道的意义重合了。可见,历史,不只是过去,更具有透视规律的理性,价值引领的余温;新闻,也不只是客观的报道,更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对历史的洞察、反思与创造。
运用示例:历史叙述过去,新闻报道当下,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历史不是一行行冰冷的史实,而是当下新闻事件价值判断的关键。“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周婷、杨兴在《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消息中,另辟蹊径地加入了与香港回归对应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通过今昔对比凸显中国国力的提升,引起反思与自信。历史是一名清醒的叙述者,指引着新闻在理性和感性中不断前进。2021年,两张“辛丑”年谈判对比图片被广泛运用在各类新闻中,辛丑条约签订时“跪着办外交”的耻辱与新时代中国的强大自信、不卑不亢,历史与新闻的交替唤醒人们的记忆,从而坚定脚下的步伐。当下的新闻本身就是在叙述未来的历史,学好历史,用好历史,方能写好新闻,讲好历史。——黄中原
悲剧中的悲与幸。(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原文再现: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议论切入点:悲剧的价值在于避免悲剧。
都说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好故事多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无法否认,消极的故事就没有力量。悲剧作为最消极、最令人沮丧的故事,却有着它独特的价值所在。就如小科波菲尔的遭遇,丧父,丧母,遭受各种虐待……种种痛苦加于其上,让人不忍,但作者狄更斯却认为这些经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那就是创造。对小科波菲尔而言,早年的悲剧让他在痛苦中深刻认识爱与温暖而更加珍惜;对作者狄更斯来说,这些也许也发生在他身上的痛苦经历,正是后来文学创造的源泉;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悲剧故事更能引人思考,进而避免悲剧,创造更温暖的世界。
运用示例:悲剧不是消极无意义的故事,而应是勇者慨而慷的悲歌,是人在经历过苦难的反思。大卫在继父的虐待下开启了自己凄苦的童年,但狄更斯先生却看到“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可见,悲剧带来的并不只是单一的慨叹惋惜,更能激发人的“审悲意识”,让人在感受悲剧的同时,以旁观者的视角挖掘其价值,包括警醒与珍惜。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带给人以无畏,是燃烧自己成就世界;《红楼梦》群芳消陨的悲剧,引发对历史更深刻的思考。悲剧的力量在于让人走进悲、思考悲以锤炼心灵,从而远离悲。——郭思晨
借力与自助。(史铁生《我与地坛》)
原文再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议论切入点:自助者,天助之。
没有地坛,也就没有后来的史铁生,可我们并不能说,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都能在地坛得到救赎,因为地坛是史铁生的,或者说,是史铁生们的。史铁生内在的求生欲望与理性决定了地坛之景在他心里的呈现方式,所以他看到了努力飞得稳稳的蜜蜂、疾行的蚂蚁、寂寞的蝉蜕,甚至连草尖上一滴露水的坠落,都那么豪壮。这些都是史铁生内心世界的影射。若他内心只有黑暗,再光明的景也无法入他之眼。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强,世界会有更多希望向我们招手。
运用示例:自助者自强,借力者有为。荀子曰:“君子善假于物也。”平衡自助与借力,在喧扰的世间择一事终一生,保持自身的理性;在纷繁的世间巧借外力,在灵动中稳步青云。就如史铁生借助地坛,坚定自己自强的意志,疗愈自己饱受命运捉弄的人生,以自己坚韧的精神世界去对抗人生不如意。周国平先生曾说:“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我们要以自强之心巧借外力,在自己的朝圣路上构建充实而强大的精神家园。——杨超艺
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探索。(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原文再现:“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议论切入点:探索热情让有限的生命绵延。
生命是有限的,但心怀热情的钟扬毫不畏惧,反而怀着更加热烈的情感与希望去探索、去创造。在他眼里,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研究热情可以唤醒更多后来人的热情到这场探索的接力中去;种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种子的收集和研究,能实现未来更多物种的生命延续。热情不灭,探索之路就不会中断,生命之旅也就永远散发着不朽的光芒。
运用示例:终点的必然性并不是我们消极的理由,恰恰相反,它激发我们的探索热情,向无限的未来踔厉奋发。63岁老人陈光权怀揣对民众的热情以有限之力对峙无穷的大海,用三十年时光默默建起守护海岛的港湾,创造了传世佳话;退休民警余发海,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寻亲之路”,让数百名无名烈士得以回归家园……在对无限的不断追求中,有限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拓展。可见,即使无法摆脱“肉体的枷锁”,却也能以无限的探索热情挣脱自我局限,实现人生的飞跃。——甘易田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