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天地与我”导写

作者: 周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我们将其砍伐造纸,以在上面记下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纪伯伦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第一句纪伯伦的话点明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越来越深入;从“敬畏天地”到“人定胜天”,自然在人类的眼中,逐渐从神灵变成了工具。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文明,社会生产力超前,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但人们逐渐忘记了: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密勾连在一起。后半句点出来人类对自然利用、索取是“无知和愚昧”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

第二句话体现的是“出乎天性,和谐共生”的道理。“天人合一”的观念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花鸟虫鱼、云雨变化也成为普罗大众能感知的美好存在。古今中外,亲近万物、融入自然似乎源于生灵本性,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而获得审美体验、心灵皈依亦成为永恒共识。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哲学理念,最早由庄子明确阐述,后被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发展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系。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包容,合成一体。”哲学家张世英先生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智慧、人类哲学的一个独特贡献。1990 年 12 月,费孝通先生在东京“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并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中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结合起来,不但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包含了社会个体之间的融洽相处,互补共存,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和谐哲学的深刻内涵。

考生在行文时,可以从下面这些角度入手:

角度一:和谐共处,生态美好。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角度二:保护环境,发展生产。人类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角度三:天人合一,合作共赢。世界各国要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保护全球生态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一

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梭罗《瓦尔登湖》

化用例段: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诚然,田野的主体是缄默的植物,可若是没有动物的生机,只怕生命的趣味会被观者忽略,被看者遗忘,因为植物永远那么沉稳,它们从不轻易开口诉说,而智者,却会在这永恒的背景中找寻生命之喧哗,细品生命之旺盛,纵享生命之华美。

强力素材二

毁灭环境,也是毁灭人类本身。—— 《寂静的春天》

化用例段:《寂静的春天》开篇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美丽村庄由于不明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周围蔓延着死亡的气息。作者蕾切尔继而提出疑问:村庄为何变得如此荒凉破落?答案正是人类的所作所为。人类不知道他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灾难的降临。正如本文致辞中写的那样:“人类已经失去预见和自制能力,人类自身摧毁地球并随之而灭亡。”

强力素材三

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化用例段:纵观古今,人类的发展史似乎就是自然的一部灾厄史。为了丰腴的物质条件,最后一只渡渡鸟至今仍在荷兰莱顿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无声地悲鸣;为了扩大生产,亚马逊雨林的生物们屡次失去几经搬迁的栖息地。我们所享受的这片丰饶的现代的土地之下,埋葬了无数本能好好生存的生命的骸骨。“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在谋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人,不能舍弃良知。连人道都可以泯灭的文明,必将走向衰亡。请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铭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放下手中的屠刀。

例文精选

写成中国大美诗,绘就世界大同画

□一考生

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神州大地处处焕发光彩,披着“绿色衣裳”,一抹亮眼的“中国绿”擦亮了中国的鲜明底色,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亮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成中国大美诗,绘就世界大同画。(通过排比句式引出中心论点,一目了然。)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我们将其砍伐造纸,以在上面记下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仰望苍穹,灰蒙蒙的。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曾经也有诗意的天空,有着明媚的阳光……可如今,时过境迁,当我们写下自以为傲的腔调的时候,殊不知,诗意的本源早已消失。当我们在都市生活中,喝着所谓的纯天然饮料,擦着昂贵的植物精油,大喊我们要和自然和谐共处,可是我们不知道的一些作物生长的土地已被污染,我们怎敢狂妄地说“我们热爱自然”?“不误农时”“效法自然”本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唯有遵循这一原则,人类才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引用纪伯伦的话,运用反面事例,点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的准则。)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人合而为一,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整体。在我国古人看来,人的道德、价值观、认知等意识形态并非人类自发产生的,恰恰是观天地之象、循万物之理的结果,是天地内在美德的彰显,“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道之大源出于天”。孔子著名的山水比德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夫玉者,君子比德焉”等,是古代圣贤从自然界中获得培养人的品格的启示;古代文人从自然万物中引申出审美的体验,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秋郊饮马图》等震烁千古的文学名作和艺术画卷;古人观天地生物气象,领悟到自然科学的奥秘,创造了地动仪等仪器,这些都是“天人相参”“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生动体现。(从中国传统说起,说明中国早已运用“天人合一”的观点。)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随着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海南儋州王五工业园借助科技力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生态“负资产”变成园区“新名片”,使南海之滨焕发绿意、孕育生机;郑冰清放弃国外优越科研环境,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参与长江濒危淡水贝类的拯救计划,为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旨在带动公众低碳减排的公益项目——蚂蚁森林,利用线上形式让民众参与到绿色低碳生活中来,而且通过各地的生态环保项目,蚂蚁森林累计创造了种植、养护、巡护等238万人次的绿色就业机会,为当地群众带来劳动增收数亿元。(联系现实,说明当代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贡献。)

古今赓续,“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层次。(点明“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层次。)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民之所愿;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民之所盼;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民之所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这一财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它、敬畏它。中国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世界舞台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成中国大美诗,为世界大同画增加璀璨的一笔。(首尾照应,点明中国的生态建设在全世界的贡献。)

总评:文章观点明确,内容丰富,从正反两面运用事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中心论点,文中事例多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古今结合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承性,更具说服力。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