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本巴》
作者: 王淦生孙甘露:《千里江山图》
作者简介
孙甘露,1959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随后发表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使他成为典型的“先锋派”作家。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介绍
《千里江山图》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图计划”时克服困难危险、勇敢完成任务的故事。小说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想象和呈现其过程。作者捏土为骨,化泥为肉,重新聚起那些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和血肉,展现出他们的风采。他们是父亲,是爱人,是兄弟,他们在黑夜里开始了一段深不可测的航程。
片段摘录
他知道很多小组仅靠上下级个人单线联系,传达信息十分困难,指挥也不通畅。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很多时候组织的向心力只能依靠每个人的忠诚和意志。
适用主题:坚定信念,意志顽强;坚定信仰,行有方向……
运用示例:越是艰苦的岁月,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信念。就像《千里江山图》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很多时候组织的向心力只能依靠每个人的忠诚和意志。而经受了如此恶劣条件考验的人,大多会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恶劣的环境考验人的忠诚,更磨砺了人的品性。
刘亮程:《本巴》
作者简介
刘亮程,作家。1962年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2015年6月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2023年8月,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介绍
《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情节,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诗性智慧。他在史诗的尽头重启时间,在古人想象力停住的地方重整山河,成就了一部充满想象与思辨色彩而又浑然天成、语出天真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本巴国度,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说唱人齐的吟唱中,在游戏、故事和多重梦境里,带人回到世界原初意义上的本真,看见另一个时间中的自己。
片段摘录一
草原上从不点灯。四周黑黢黢的山是暗的,草叶上正在凝结的露珠是暗的,牛羊卧在更暗的山坳里,说梦者齐暗暗地晃动头和身体,只有他说唱的语言是亮的。那些押韵的诗歌里的英雄故事,在每个人心中明亮起来。
适用主题:文学之光,照彻灵魂;精神世界,需要明灯;洞悉历史,照亮未来……
运用示例:人是需要精神的。这不仅指人需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指人需要精神养分的润泽。就像《本巴》中对说梦者齐的“说梦”的描述:“只有他说唱的语言是亮的。那些押韵的诗歌里的英雄故事,在每个人心中明亮起来。”在暗淡蒙昧的精神世界里,文学与历史正像一盏指路明灯,它会让人们了解过去,积累经验,找到依托,构筑信仰,从而一路向前。
片段摘录二
他带着你们本巴人,躲藏在身强力壮的二十五岁,他以为这个年龄的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可以抵御任何外敌。其实,恐惧是不分年龄的。他们白天大碗喝酒时知道自己是人生最有劲的青年,晚上却常常梦见自己年幼无助或年老体衰。
适用主题:内心强大,方能强悍;精神虚无,难成大业……
运用示例:人生的强大,不在于年龄和体质,而在于内心的强大,在于精神世界的丰盈。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这些词语了。正如《本巴》一书中所言:“恐惧是不分年龄的。他们白天大碗喝酒时知道自己是人生最有劲的青年,晚上却常常梦见自己年幼无助或年老体衰。”“酒”,不过是人生气球里的氢气;“精神”,才是支撑人生的支柱。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