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源自天性,志趣成就人生

作者: 刘晴

原文呈现

时间镌刻不朽,志趣成就永恒。人生的如椽巨笔绘写壮美画卷,兴趣如红日东升,如大潮奔涌,如长风浩荡,给予我们向上向前的力量,它像花儿一样开满在我们攀登的高原,但往往我们会囿于游移不定的悬崖,不知所措。在这时,我们只需要心无旁骛地浇灌他,养护他,终会捧得芳香满怀,走出“兴”“志”相映的锦绣前程。

(开头语言太过朦胧诗意,虽然扣住了中心词,但未能很好勾联材料,“往往我们会囿于游移不定的悬崖”一句,语言表达欠准确,未能及时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以兴趣开篇,恒发强音,绽放异彩。

点染诗心,在卷帙中寻一页趣意人生。江边一袭白衣胜雪,珍藏的老酒味道醇郁。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的光辉不经意地洒在他身上,在他心里种下诗意的种子。于是他在兴趣的花园里日日耕耘,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如蚁附膻、如蝇逐臭的官场点醒了他,他不愿意自己高洁的志趣染上世俗的浊秽。于是他转身离开,道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他将傲然与洒脱融进酒与月里,在兴趣的土壤中培育自己高贵的人格,在志趣之洲栖息自己诗意的灵魂,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泼墨如雨的诗篇,如同鲜艳的秋菊灿烂整个盛唐,也酿成月光,点亮了我们心底的绿洲。

(语言富有文采,材料丰富,但论据未能很好论证中心,削弱了论证力度。个别词语的运用欠推敲。)

以志趣奏新曲,粗粝能甘,只为情怀。

纷华不染,在志趣洪流中,文化共时代一色。广阔的田地里,除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再无其他。空旷泥泞的黄土地上,寒酸简陋的戏台,戏台上门庭若市,他们穿着庄重,热火朝天地表演,戏台下凄清萧瑟。强烈的对比让人心头震颤。台上表演的是曾经辉煌千年的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秦腔戏曲以风格粗犷豪放著称,技巧丰富又要求极高,喷火,水袖功,耍火棍,趟马往往需要演员磨练数十年,他们坚守在不断没落的舞台。戏一开场就必须唱完,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结束时,演员们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说,谢谢你们的观看。台上台下,是因为志趣,融合了兴趣的志向。生于斯,长于斯。我们根植于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兴趣让我们相遇,而志趣让我们在这场相遇中,坚定走完它,传承它。

(此段的论据是关于秦腔传唱人的志趣,他们的志趣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未阐述论点志趣成就人生。而且本段语言冗长,描写句过多,显得此段游离中心。论据与分析粘合度不够,视角“我们”转换不当,“粗粝能甘”用词不当。)

以赤子之心收尾音,兴趣与志趣相应。应征途以星光,寄晨雾之微,补益山海。

(语句突兀,未能很好地回应、深化中心。)

升格建议

原文能紧扣材料,立意尚准确,结构较为清晰,但问题也不少。一是中心不突出,开篇未亮出观点,论证未及时深入,分论点不够明确,结尾未针对现实升华文章主旨。二是论据欠丰富,内容显空洞,有用的论据不多,缺乏典型而深刻的素材。三是一味呈现看似有文采的语言,用词欠准确,缺少辩证分析,导致文章逻辑不够严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