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岸”阅卷实录
作者: 张叶叶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多数考生都能围绕“上岸”与“下海”这两个概念进行写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在写作中单论“岸”和“海”两个意象及其关系,未论及“上岸”“下海”的背景、动因等,泛泛而谈,从而空洞。
很多同学能够从较深的层面阐释“岸”和“海”的概念,如《“岸”与“海”的两重境界》将二者阐释为两种境界——“心中坚定的归宿”和“机遇与挑战”;《心中有“岸”,眼中有“海”》阐释两者意义——“心中有岸,行稳致远”“眼中有海便可循时而变”;《是岸还是海,命运都由自身决定》提到——“岸,代表着我们来到了更好的平台,可以有更好的提升”“海,代表着探索中的状态,但不代表失败或者因小失大,而是无限可能性”。
在阐述“上岸”和“下海”的关系时,很多同学能够从多方面入手阐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有的在标题上就直接有所体现,如《求稳“上岸”,求新“下海”》《“上岸”并非终点,“下海”才是常态》《以“上岸”之积淀,创“下海”之壮举》;有的在行文中一针见血,比如《探索自己的“岸”与“海”》中,用“探索”一词将二者联系起来,“‘下海’是踏向深不可见的汪洋,却也是探寻海岸的过程。”更多同学看到了“上岸”和“下海”的内在统一性。《上岸下海,突破自我》中说,二者皆为一种突破——“上岸,得突破之决心”“下海,得突破之勇力”;《上岸与下海:跳出围城》中说,二者都是“在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价值的实现”;《奋斗创精彩,人生不设限》中说,二者都是不给人生设限的奋斗历程;《尝遍上岸下海,皆是人生行路》中说,二者的内涵皆为“破我”;《上岸下海,心安为重》中说,二者“都是追求内心宁静的过程”。
例文一
海中深潜,可见岸上之繁花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王语涵
触碰海水,冰凉的触感猛地涌上心头;置身海中,四周茫茫一片望不到尽头;沉入海底,巨大的压力让人不得不低头。因此,人们总是惧怕入海,渴求上岸。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正是海的磨砺,让我们在岸上更好地生活;正是海的广阔,让我们在上岸之后,拥有想去追寻更远处风景的动力。海中深潜后,方见岸上之繁花。
有人认为,入海何来好呢?只待在岸上,不用挣扎,想去哪去哪,好不自由!诚然,不入海则无需经历浪涛袭卷时的惊心动魄;的确,无数入了海的人都在扑腾着游往岸边。但人们也一样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在海中挣扎过的人,也许他们只能看到那一小片的天地。他们没见过海底绚烂的海草、神奇的生物,也不会知道遥远的热带丛林、覆雪的西伯利亚平原,这样的岸上生活是缺少色彩的。
反观,那些上了岸之后又反复入海的人,他们坚信,积压在那羽翼上的巨大压力有一天会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我想起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的那些人,他们在海中寻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天地,并让这个世界焕然一新。我想起面对美国芯片封锁而下海自主创新研发的华为公司,正是那一次次的深潜,让大海翻涌起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浪花,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自得地走向更为遥远的地方。这便是深潜带来的意义。
而对于“上岸”的解释,人们的看法各有不同。怎样才是真正的上岸?只要有一次着陆便是上岸吗?其实不然。上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所认为的考研成功,考公成功,都只是爬上了大海中的几座岛屿。往后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有更广阔的世界要闯,哪能成功一次就止步?所以“岸”,永远不止于我们看到的那一方天地。再次启程,再次入海又再次深潜。游过天地的南北东西,方见得岸上的繁花开遍。
潜入海底,在那里掀起你的浪花,让大海为之翻涌;潜入海底,去创造奇迹,让大海为之歌吟,期待有一天,你站在岸上,望着远处的极光,与雪山并肩,做好了再一次下海的准备。
评点:文章从人之常情谈起,人们害怕“下海”,期盼“上岸”。继而谈“下海”的意义是开阔眼界、丰富人生,又举“上岸”后又“下海”的例子,与只待在岸上的人进行对比,再深度阐释“上岸”的真正内涵,最后托出观点——“海中深潜,可见岸上之繁花”,将二元进行关联。文章层层剥出,笔力深厚,语言铿锵有力。
例文二
心中有“岸”,眼中有“海”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方予臻
“上岸”和“下海”是当下两个社会热词,因“岸”与“海”的对立引起了不少讨论。前者意味着一个目标的达成,后者意味着一个机遇的出现。观乎人生,我认为,心中有“岸”,眼中有“海”,方能实现自我价值。
“岸”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心中有“岸”,行稳致远。
一个人为何而奋斗?当然是自己的理想。一个人若是没有理想,那他的努力便失去了意义,又谈何“人生价值”呢?徐梦桃四战冬奥,伤病中勇夺金牌;袁隆平一生耕耘,寒风酷暑中坚守田地。由此观之,心中的“岸”能给予人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动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但“岸”绝不是单一的,“上岸”也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下,社会上不少人视“上岸”为脱离苦海,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理想目标,不同的“岸”。因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岸”是一直有的,“上岸”亦是终生的跋涉,即使徐梦桃夺金,她仍在备战下季冬奥;即使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他仍潜心钻研突破亩产新高。只有一“岸”又一“岸”的突破,方能深化自我价值。
“海”是我们途中的机遇,眼中有“海”,便可循时而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前行时的机遇便显得尤为重要。若是一个人懂得顺应时代,那么他便能勇立潮头,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成功的机会;而若一个人不观察社会,闭门造车,那他便会被时代所抛弃。眼中有“海”强调的是一种时代的格局。改革开放时,不少人转入新领域创业经商正是最好的证明,他们眼中有“海”,抓住了机遇,便乘风借力,青云直上。每一个个体既要有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小海”,更要有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大海”。陈能宽院士作为我国核导弹事业的奠基者,曾四次专业大改行,次次都做到了国际领先。在他眼中,国家有什么需要他就攻克什么难题,这便是眼中有“大海”,将个人融入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去。
一个人心中有“岸”,便不俱途中艰难跋涉;一个人眼中有“海”,便不畏途中风云变幻。在人生的旅途中,“海”与“岸”从不对立,有理想,懂应变,它们便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上和谐统一。
评点:这篇文章对于两个关键词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清晰明了。“岸”是目标,是牵引航行的动力;“海”是机遇,是鼓动帆船的风向。值得肯定的是,对“上岸”进行了辩证的阐释——“上岸不是一劳永逸”;对“下海”进行了意义的拓宽——个体的“小海”要融合于国家的“大海”。这样,文章既有了哲理思辨性,又有了现实指导性。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