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听景与看景”导写
作者: 江红波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所给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看景”不如“听景”。第二层次,“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这一层同样在谈“看景”与“听景”,一个“但”字明确了这一层与上一层是转折的逻辑关系,而“更多的人”明确的是拥有这样认知的人群范围更大。第二层交代的是在更多数人的认知中,与其“听景”,不如“看景”。
两个层次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赞成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行文中,难点在于“看景”“听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解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立意的深度,解读的角度决定了论述的方向。首先,是对“景”的理解,“景”可以是实指的自然风景,也可以是虚指的人生的风景、国家建设的风景、民族发展的风景、人类文明的风景等等。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看”和“听”也同样具有实指与虚指两层解读空间。
参考立意
1.“看景”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
2.“听景”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藉此形成的审美或认知体验有助于更好领略景色。
3.既听“景”又看“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获取更全面的审美体验或实践认知。
例文
残荷需看,秋雨留听
□一考生
看景还是听景,这是个问题。有人认为,听景胜于看景;也有人认为,还是更希望到实地看景。对此,我认为残荷需看,秋雨留听,看和听同样美妙,若能共得,岂不更好?
只是看景,便失了“听”的意韵。李商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遗韵千年。直到曹雪芹笔下的世外仙姝林黛玉也不禁为此感叹:枯荷向天之景本就悲怆又不免单薄,若加上了雨——而且是“听”雨——意蕴就丰厚了不少。而信息化生活下的我们,每天见了太多的景,不禁眼花缭乱,头昏目眩。若静下心来,以耳为帆,以心为船,必能驰骋出别样的景味。“听”是暂时忘却烦恼的沉淀。要听夏虫浅息,少听机车轰鸣;要听风吹花落,少听怨言满盈;要听海翻云涌,少听无病呻吟。如此,世界精妙之景尽于耳畔,岂不乐乎?
只是听景,便失了“看”的丰盈。“留得残荷听雨声”,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在秋雨单调而凄清的声音中,残荷展现出一种萧条的美,它将枯败蜕幻成了另一种风骨,反而具有了一种荷盛开时所没有的美。一个整夜不眠的人,在淅沥的小雨中,赏味到枯荷的清韵而略慰相思,排解寂寞,所以反而要感恩枯荷之“留”了。杭州亚运会双人双桨比赛中,两位小姑娘邹佳琪、邱秀萍,一个来自浙江,一个来自广东;一个文静内秀,一个外向开朗;一个偏向轻巧,一个侧重力量。两个看上去如此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她们看到了彼此身上的互补之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出色的表现,摘得了首枚金牌。看见的力量,有时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残荷需看,少了残荷,秋雨萧瑟,不过空泛了了。二者互补,相得益彰。
“看”景与“听”景的结合,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步骤。“数实结合”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正因看见了技术之力,听见了运动之声,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之姿得以全面展现;登山家植村直己正因看见了世界之巅的雄壮美丽,听见了自己的渴望的心声,最终勇攀世界五大高峰,成为世界登山第一人。可见,看与听的结合,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成长。
残荷需看,秋雨留听。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发现更真实的世界,成就更优秀的自己。看与听,从来不只于“景”。
评点
文章观点清晰,条理清楚。行文围绕“残荷听雨”这一意象展开,带来清新的感受。首段以不同观点引入文章主题,在叙述过程中,紧扣主题,以“只是看景”“只是听景”“‘看’景与‘听’景的结合”开头,叙述清晰。在论证中,多处使用排比、对偶的形式,内容充实,论述有力。文末呼应主题,升华全文。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