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两种学者”导写

作者: 李凤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评论家刘大先为了搞研究,几乎跑遍了全中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周明全评价他说,不仅在书斋苦读,还将批评“写在大地之上”。刘大先自认为自己是“飞鸟型学者”。他解释说:“‘飞鸟型’学者与‘青蛙型’学者不同,飞鸟翱翔天宇,俯瞰大地,山川走势了然于胸;青蛙蛰居池塘,精微细察,周围物象了如指掌。两者各有优长,并无等级优劣,能兼而有之者当然是豪杰俊彦。”

你欣赏怎样的学者?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想法。

写作指导

材料中刘大先对两类学者的介绍是关键信息,紧随其后的评价也是关键信息。“飞鸟翱翔天宇,俯瞰大地,山川走势了然于胸”说的是“飞鸟型学者”注重研究的新方向、大方向;“青蛙蛰居池塘,精微细察,周围物象了如指掌”说的是“青蛙型学者”注重研究的细致与深度。“两者各有优长,并无等级优劣,能兼而有之者当然是豪杰俊彦”,则提醒考生还有第三种选择。

立意构思时,可以任选一个欣赏的对象,如果选择“飞鸟型学者”,可以从学术视野宏阔的意义、助力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论述欣赏理由;如果选择“青蛙型学者”,可以从治学的深度、学术成果的收获、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论述欣赏理由。要注意的是,考生还可以兼选,结合两者的优点予以立意构思。

参考立意

1.欣赏“青蛙型学者”,欣赏其实在;

2.欣赏“飞鸟型学者”,欣赏其视野;

3.欣赏两兼型学者,欣赏其有方向,能力强。

例文

我为“青蛙型学者”喝彩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邵晓蕾

“飞鸟型学者”与“青蛙型学者”谁更胜一筹?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刘教授说“飞鸟型学者”是“翱翔天宇,俯瞰大地,山川走势了然于胸”;“青蛙型学者”是“蛰居池塘,精微细察,周围物象了如指掌”。依此观之,前者是“向大”“向远”,后者是“向精”“向细”。

我更欣赏后者。

首要理由在于后者够“实”。

圣人老子早已提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术上的成就、突破要从一点一滴的实干开始。或许有人会说,在学术研究方面,视野、方向更为关键,一旦视野、方向正确,成就将不可限量。我想,这样的观点更匹配那些“天才型”的学者,他们可以在确定正确方向后“日进千里”,但有多少学者能称得上是“天才型学者”呢?视景仿真显示技术专家白建荣领衔制出我国第一批光纤光波导屏,而这一成就是他“贴地狠钻”得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一项技术、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模具都进行过无数次的试错试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实实在在地走,向着精细走,才有“真胖”的可能!

其次在于后者效率高。

纵使“飞鸟型学者”能发现一方新的天地,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取得成功的几率,又有谁能保证呢?而“青蛙型学者”致力于“挖透”眼面前的问题,逐步扩大自己研究的圈子,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而且届时想做“飞鸟”再飞一飞也是不迟的。两者相比,后者更能“应急”,效率自然更高。再从治学深度上看,“青蛙型学者”也比“飞鸟型学者”更深,因为“飞鸟”总期许新的天空,而“青蛙”追求眼前的“通透”。要言之,“青蛙型学者”快人一步!

最后在于后者构成了国家科研力量的基础。

“青蛙型学者”蛰居池塘,精微细察,各居一方经营,在“术业有专攻”中筑成了整个国家的科研“筋骨”。在这样的筋骨之下,“飞鸟型学者”有“海阔助其远,山高砺其茫。搏击风和雨,耐得雪与霜”的丰姿;在这样的筋骨之下,兼“飞鸟型学者”“青蛙型学者”之长的豪杰俊彦才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先贤荀子曰:“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深挖、精研,步步为营,治学方成大观。我为“青蛙型学者”喝彩!

评点

文章以设问总起,引出论题——更欣赏“青蛙型学者”。作者以递进结构架构主体,即“实”与“效率”指向治学,“构成了国家科研力量的基础”指向国家发展,论述以此有了纵深。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