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和爱中统一生命的价值

作者: 姚一安

一朵花的意义,根植何处?是在“良辰美景奈何天”下绽放自身的“姹紫嫣红”,还是在“零落成泥碾作尘”时化为春泥、呵护新生?人们总愿将二者割裂对待,好像艳红者必不愿委身尘土,而献身者只能是满面风霜。我却以为不然,花可以美得尖锐,同时也爱得温柔,正如人生的意义不必在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对立中做出选择,而应寻求平衡,合而为一,才是真正“幸福”“成功”之道。

单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是难以做到的。没有人能置身于社会之外,所谓纵情山水,所谓仗剑天涯,大多是梦想与现实碰撞后的残骸,遗骨之中仍染着不甘与愤懑。陶渊明隐居田园,好似飘逸出尘仙,起因却仍是“五斗米”的辩证难题,而纵然他如此极力渲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却也不自觉会流露出“罇湛新醪,园列初荣”,而社会“停云霭霭”“八表同昏”以致无人与共的惆怅。由此可见,以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并不能与“成功”“幸福”画上等号。

然而,单纯地为他人而活也并不是抵达圆满的康庄大道。把生命的全部意义依附到他人身上,对他人而言就是不堪承受的重负。父母为孩子而活,竭尽全力地供养、殷殷切切地期望,可浏览社会新闻,孩子与父母的矛盾、争吵却屡见不鲜,这难道能给父母带去幸福吗?生命的主体必定首先是自己,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把自己经营好了,方才有资格为别人做贡献。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实力至上的时代,也是一个讲求正能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为自己而活和为他人而活从来就不是割裂的。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然后选定一条自己热爱的道路,努力登上顶峰,自然便可帮助他人、造福社会。无论是如屠呦呦那样醉心古方,还是像张桂梅那样引领女孩们走出山村,抑或像余秀华那样以诗抒写自我,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或是给病患带去希望,或是开辟走出大山之路,或是用文字点燃他人生命之火,都完成了社会价值的提升。

想要达到幸福和成功,只为自我和只为他人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让生命之花植根于社会的土壤,浇灌以热爱的露水,才能使之既有灼灼华光的美,又有凋落后呵护新生的爱。

评点

文章的标题即观点,正文第一段将其表述为“人生的意义不必在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对立中做出选择,而应寻求平衡,合而为一”。全文以“为什么”为核心内容,从两方面论述了原因:客观上,没有人能置身于社会之外,单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是难以做到的;主观上,把生命的全部意义依附于他人,单纯为他人而活也并不圆满。在此基础上,文章顺理成章地提出观点。文章思维辩证,观点明确。从陶渊明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角度。综合来看,是一篇不错的美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