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并进,夯基造宇

作者: 卢天睿

本期赛题

中国自古以来人才标准讲求德、才、学、识四者兼备,而知识、见识与胆识就构成了重要的人生三“识”。有人说:“必须依‘知识、见识、胆识’三个阶段来提升人性,否则任何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教材课文或时代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知识是认知世界之基,有知识方可了解天下,怀抱利器;见识是鉴别世界之智,有见识才能辨识真假妍媸,去伪存真;胆识是改造世界之勇,有胆识方能除旧布新,铸就辉煌。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淬炼胆识,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三识”并进,才能夯实根基,树立梦想,构建大厦。

知识是坚石,筑人生根基。“朝闻道,夕死可矣”,凸显出先贤们追求知识的义无反顾。回望历史,司马迁若非博览经典、通晓古今,何以谱史家之绝唱,歌无韵之《离骚》?诸葛亮若非满腹经纶、才学过人,焉能让刘皇叔三顾茅庐,定天下三分之策?放眼今朝,我国科学技术从“跟跑”“并跑”到一些领域的“领跑”,“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等硬核技术哪一项不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丰厚的知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掌握万物的原理和规律,奠定最牢固的发展根基。

见识是智慧,助你立鸿志。见识以知识为基础,无知则无见,无见则无识,无识则一生愚氓,浑浑噩噩。但是“有知”容易“有识”难,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的“博学的人不一定有见识”。有见有识,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蔺相如虽出身贫寒,但熟读古籍的他见识不凡,故能不计较廉颇的羞辱,从国家大局考虑,委曲求全,遂留下“将相和”的佳话;苏轼通古博今,虽一生屡遭贬谪,甚至一度“心似已灰之木”,但总能在困境中看到亮光,“身如不系之舟”,完成一次次的心灵突围,成为“乐观旷达”的楷模。更不用说钱学森,有满腹才华,更有真知灼见,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毅然回国,投身建设。这是有见识的君子之风,是时代之需,他们必成大器,铸就铜墙铁壁。

胆识是勇气,助你创大业。《处世悬镜》中提出:“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自古立大事者,无不胆识兼备。有胆识者如今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倡导者,立志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造福世界、惠及人类提供中国方案,传递中国温暖,志同道合者不绝于路。

知识、见识、胆识三者相结合,有机共生,相辅相成,定能成大事,创大业,惠众生。以知识为基,夯实基础;以见识为智,树立大志;以胆识拓荒,筑广厦于人类之林。

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惟有“三识”并进,方可为自己赢得一片天地。古来万事东流水,但请铭记,如流水般逝去的是散沙一盘,是岁月的庸常,是了无人迹的荒芜……有知识筑就的根基,有智慧搭建的架构,有应对风云的胆识,人生这座大厦就永不会倾倒。任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自会雄踞于岁月一隅,牧星耕宇,在人类青史上留下骄人的墨迹。

评点

这是一篇“三元”思辨作文,文章开篇点明“知识、见识、胆识”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淬炼胆识,“三识”并进,夯基造宇。接着以三个分论点构思成文,逐层深入,展开议论。论证过程中,紧扣材料提示语“联系教材课文”,熟练运用初高中教材例子举例论证,内容充实,说服力强。

下期赛题

什么是成长?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身体、心理的变化。真正的成长,可以充实心灵,赋能人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与世界。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和国家亦然。成长是有分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