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同念,英雄还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英勇捐躯。山川同念,盼英魂归来。2023年是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的第十年。从2014年至今,共有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2023年11月23日11时32分许,搭载着第十批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飞行员路中华在舱内广播:“我们已安全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跨越千里将志愿军忠烈接回了祖国怀抱!”塔台回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我们以崇高敬意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家!”
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
不忘
为了迎接长眠他乡的英雄回家,国家每一次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当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两架战机腾空而起,伴飞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每年英雄归来前夕,沈阳市主要街道的室外大屏、楼体亮化设施及出租车顶电子屏上,都会滚动播放“英雄回家”“缅怀英烈”等字样……点点红色照亮了整座城,也照亮着英雄的回家路。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委托科研机构建立了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帮助做好归国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鉴定,并结合战史资料和印章等遗物寻找线索,为烈士“寻亲”。截至目前,已有10位烈士与亲人“相认”。
烈士展志忠是2020年第七批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之一。2021年,通过DNA比对找到了他的儿子展超明。“我太幸运了,盼望父亲几十年,终于找到了。”80岁的展超明老泪纵横,“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希望越来越多的烈士能找到亲人。”
郑希和烈士墓前,女儿郑莉和她的两位姐姐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从贵阳到沈阳,只为给父亲扫墓。墓前肃立3位古稀的老人,就像乖巧的孩子,在与年轻的父亲进行一次无声的长谈……
缅怀
2014年3月28日,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那天,天刚微亮,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就穿好军装,独自一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静静等待。“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们都是我的战友、亲人,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从那时起,每年迎接的队伍中总有一位身着老式军装的老人。每当车队经过时,他都会挺直腰杆,目视前方,抬起右臂敬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他仿佛又看见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戴着红花,穿着军装……
随着韩方向中方移交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335件相关遗物也一同回国。在众多遗物中,有一支钢笔笔尖,印有“人民”二字和五角星图案,一个军用水壶,经识别水壶表面刻有“孟广泰”字样……一笔一画,让人泪目。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张炜心中,也镌刻着一个军用水壶的故事。“我的水壶坏了,一位受伤战友把他的给了我。”“牺牲前,战友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问祖国人民一声好。
文本解读
角度一:烈士是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对烈士的褒扬是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角度二:一个民族,需要自己的英雄。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革命烈士褒扬纪念工作,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建立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到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修订烈士褒扬条例……一系列强有力的国家举措,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了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运用示例:去时少年身,彼时硝烟弥漫,家国危矣;归来英雄魂,此时战火已熄,家国无恙。不敢忘记,七十年前,志愿军们怀着赤诚之心,跨大江,经风雪,穿越炮火,迎战强敌,以壮丽青春浇灌和平之花,以无畏精神谱写英雄赞歌。深切缅怀,英雄忠骨埋他乡,七十载飘零,七十载惦念,七十载守望。当一架架护航的战机升空时,沈阳大街上滚动播放的“缅怀英烈”“英雄回家”谱写出了一首首和平安定的诗,烛照着我们的英雄。恍惚间,我看到他们身披五星红旗荣归故里。致敬英雄,千秋凛然。——陕西省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曹家淼
(指导教师:史晓婷/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