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之名篇作者类
作者: 高良连这一期我们继续挖掘教材中容易被忽略的名篇作者素材,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来进行素材运用训练,期待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愿做红烛的闻一多(闻一多《红烛》)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中写到“烧破世人的梦”“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切入点:但问耕耘,只求无悔。
闻一多就像红烛,不计较自己生命被点滴烧尽,而是默默献出自己的光芒,照亮世界。他无悔于人,因为自己虽已燃尽,却曾带给人光明与温暖,更是照亮了现在和整个未来;他无悔于心,他在追寻中华文化和真理的路上坦荡如砥。
运用示例:“但问耕耘,只求无悔”是力求在奉献中成就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在国民党实行黑暗腐朽统治时期,闻一多只求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文化药方,专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从北大未名湖到敦煌莫高窟,樊锦诗只求莫高窟的永续利用,经历一场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将毕生心血交付给了莫高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只求强国,以“愿将一生献宏谋”的精神投入到核物理的研究。他们如红烛,默默燃烧自己,只为照亮世界,他们的生命没有遗憾。——黄华艳
择一事终一生的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切入点:择一事终一生,伟大的匠心需传承。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梁思成,有感于中国传统建筑书籍的缺失,立志写出中国自己的建筑史。他到处考察,有铁路的地方他去,没路的地方就徒步而行,落下了腿疾也在所不惜。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没有影响他对研究工作的热情。终于,他在二战期间用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匠心不是遥不可及的伟大,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就在我们手中。
运用示例:“择一事,终一生”并非鼓励大家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而是强调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以热情驱动匠心。这种匠心是非遗剪纸“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的行动与追求;是梁思成为写出中国自己的建筑史到处考察,即使落下腿疾也在所不惜的热情与坚韧;是牙雕“守”艺人李春珂一生致力于象牙雕刻、精益求精的谦逊态度。伟大的匠心并非遥不可及,就在我们手中。每一份忠于理想的坚持都值得歌颂,即使岗位平凡,也能创造皓月光芒。——吴胤增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切入点:建家国之功,立个人之业。
毛泽东说,陆游是个伟大的诗人。陆游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止于一己之愤,更是因国而愤,为民而愤。陆游揽镜自悲,悲的不是自己不能光耀门楣,而是家国有难,报国无门。他的一生追求便是建功立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他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中国传统士文化的体现,至今仍然不朽。
运用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的理想,千百年间已然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个人虽渺小,但无个人,难成宏大之社会。社会虽大,却深刻影响着个人。每一段艰难的历史中,都有挺身而出、拯救苍生的中华儿女,才能成就今日之中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毕生所求不过是驰骋战场,恢复中原,他将个人壮志与国家尊严融合在一起,可谓与家国同频共振。——黄梓易
秉持礼义,直书春秋的左丘明(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切入点:执道义之笔,书坦荡人生。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之语,强调的是像左丘明、孙膑这样,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坚守心中的道义,并用生命去书写理想人生之伟人。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作为史官,他忠于历史,看重礼义,将儒家的礼义精神贯穿在史实记录之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晋文公之口强调了“仁、智、武”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的“君子”美誉。
运用示例:所谓道义,是对时局理性的认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左丘失明,心却不盲,他秉持道义,将理想精神贯穿于《国语》、《左传》。在别人看来,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他笔下的历史是清晰的,他短暂的一生是儒雅的、坦荡的。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邵飘萍不屈服于反动势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用嘹亮语言唤醒睡梦中的中华民族。道义是明亮之笔,史官以之书写历史的评判,我们以之书写灿烂的未来,走出坦荡的人生。——庄玉洁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关汉卿(关汉卿《窦娥冤》节选)
《窦娥冤》中也有响当当的控诉: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切入点:不平则鸣,我是为我。
关汉卿的作品多立足底层百姓生活,从被压迫者的角度出发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用最犀利的语言喊出对自由的渴望,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在那个汉人求仕无门的年代,他用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最坚定的姿态涵养着最可贵的人格,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留下铿锵回响。
运用示例:不平则鸣,是我之为我的体现。鸣者,源于无惧黑暗的自由心灵。元代著名戏剧作家关汉卿在那个汉人求仕无门的年代用犀利的语言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喊出对自由的渴望。他坚定的姿态正如他曲中所言,是颗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不平则鸣,又是舍生取义的勇气与担当。民国时期的《申报》不畏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强暴镇压,将社会上的不平与黑暗诉诸文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果声音有力量,自当铿然有声,而非垂首默然,否则,便也失去了自由与勇气的“我”之本色。 ——林钰婷
(编辑 :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