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中国人有多爱吃鸭子?”“叫花鸡是叫花子发明的吗?”在一系列的视频中,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边品尝美食边将美食背后的文化历史知识娓娓道来,烟火气和书香的碰撞让他圈粉无数。张良仁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已经36年,“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他在个人介绍这样写道。他希望借短视频的火,让“冷门”的考古知识热起来。
素材链接
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的科普短视频,被赞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化身“玩骨头的卢老师”,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博物》杂志副主编成为“无穷小亮”,让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物种……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用实际行动打破求知围墙,让真正的知识回归生活,接上普罗大众生活的天线。
人物解读
角度一:“知识下凡”,打破知识壁垒。
“知识下凡”,不仅打破人们对专业领域的“刻板偏见”,激发人们对学术殿堂的向往,还能将理性严谨的思维方式带给更多人。如今,借助传播媒介迭代,学术大家破圈,让好学的种子四处生发。
角度二:学而不能已,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怀有对求知的紧迫感,找到合适的方式继续提升自己,可以说是人生必修课。
角度三:“文保热”与“考古冷”。
“吃播”时,介绍一些考古知识就获得了可观的流量,这提醒我们应当重新评估“冷门”的含义:考古、历史并不“冷门”,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已经成了当今短视频的热门分类。
运用示例:提及“考古”二字,不少人的印象仍停留在“青灯照黄卷”“手铲释天书”,认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张良仁用一种很有网感又不失严谨的“烹饪技法”,让看似“高冷”的知识,穿过专业的壁垒,变得活色生香、热气腾腾,让人回味无穷。原来,物质食粮和精神盛宴可以并存。其实,很多“高冷”知识并不冷,只是缺少连接。从36年来甘坐“冷板凳”,到为了激发“考古热”品味四方,这位“考古界的吃货”的故事启示我们:“冷”“热”之间虽有沟壑,足够热爱可填平。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