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社会之变,守精神之恒

作者: 陈俊豪

例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代的车轮永不停歇,若自社会之“变”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若自精神上的“不变”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吾侪若在滚滚红尘中,抓住那永恒不变的精神爝火,就能在中国梦的“万里丹山路”上,鸣出“雏凤之清声”。

“我于窗中窥伤鹤,恰如仰头见春台。”于个人而言,行为、样貌甚至思想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但只要初心不变,就能奏响精神的绝唱。少陵野老杜子美青年时面对雄奇壮丽的泰山,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当安史之乱爆发,历经世间疾苦后又登高,却只叹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即使心中明月被冰雪覆盖,但他那为国为民的忠心丝毫不变。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每当我在经史子集中沉浮,观那朝代起起落落,多少名士纵横捭阖;观那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倒下,又在希望中涅槃。即便一曲琵琶世千年,瞬息兴亡过眼,但那红色基因与精神却是千年不变的永恒。从翻越冰山雪岭、穿过沼泽草地的英雄红军,再到扎根大漠50载的林俊德、用身体为战友挡下子弹的杜富国,我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时代的变迁中,留下了亘古不变的精神记忆。

普鲁塔克提出的“忒修斯之船”,哪怕每一部分都被替换,但只要一艘巨轮恣意遨游于大海,人类就会记得“忒修斯”的名讳;生死更迭的家族,生命在更替,但家族血脉、家族记忆或是家风家训依然传承;一个民族,哪怕它千年波折起伏,但只要它坚守的精神与基因不变,世界会记得它,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如自我中窥得本我,方初心永保;从沉浮中守住精神传承,方历久弥新;融本我于民族精神的火炬中,方真正做到“不变”与“永恒”。

评点:文章从“变”与“不变”的思辨入手,重点从个人与民族两方面论述“什么是不变”,与大多数考生一样,立意上求稳。但作者突出的两点,在于构架非常漂亮,在有限的考场时间里,能做到一脉相承、环环相扣,而且善用巧用古语素材,令文章不落俗套。这是一篇行文稳健、文笔老道的标准化“考场作文”。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