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高分素材盘点

作者: 曹振国

中学生写作实践中出现的素材一般可以作这样一些类别区分:特征上有经典与鲜活之别,来源上有课内与课外之别,出现频率上有大众与小众之别。一般说来,好的作文素材以及恰当运用,能够给作文增添不少亮色,这就是所谓的高分素材。在高考阅卷实践中,受阅卷老师青睐的高分素材也有一些基本共性,其中典型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典型性,是指素材的主要信息或核心信息能明确指向文中观点,能高度契合文中观点,能精准印证文中观点。

这里主要从鲜活时事类素材、课本名著类素材、小众陌生化素材和生活实际类素材等角度举例解说。这几种分类可能存在交叉和重叠现象,但都要求具备典型性这一基本特征。

一、鲜活时事类素材

考生要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时时关注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并有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试看下面的片段:

好故事中有奋斗,让人坚韧。人生有时像回音壁,年少时故事的开端,往往为成长之路埋下诸多伏笔。感动于中国首位登临太空“眼镜博导”桂海潮的航天逐梦,这个六岁在山坡上沐星放羊的孩子,用勤勉和热爱续写着自己的星空故事,三十六岁时,他等来了奔赴星辰之旅。这故事中写着“奋斗”与“坚韧”——桂海潮从一个进城都难的小镇走出来,走向了太空。从双耳失聪到清华博士,江梦南的故事如此;带一身伤痛奥运夺金,徐梦桃的故事亦如斯。这些故事中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用沉淀酿就的故事,再回首,笑谈起伏波涛时,轻舟已过万重山。

(选自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例文《咀嚼好故事,汲取真动力》)

片段举出2023年5月末媒体刚刚报道的“眼镜博导”桂海潮逐梦航天的鲜活材料,论述奋斗故事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时事的关注。这样的作文素材以及恰当运用,会让阅卷教师顿生好感。

二、课本名著类素材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读过的名著中,有很多典型素材,如果合理加以运用,也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养成良好习惯,则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对议论文写作可谓善莫大焉。试看下面的两个片段: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若能保持宁静,不必在乎身处何地,把握自己,显得尤为重要。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喧嚣与浮躁的时代,保持自我内心的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前提。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静处一室之内或天地之间,读书习字,修身养性,冥想休憩,反思自我,就像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样的放松,也如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样的清闲,或如归有光“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宁静。静可以让人清醒,让人能更好地思考自己和人生。

(选自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例文《内心修篱种菊,外界少些打扰》)

片段先引述课内名句,简单解说之后亮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进而得出“在喧嚣与浮躁的时代,保持自我内心的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前提”的推论,并引述王维、刘禹锡和归有光三个人物及诗句,论述“静”的意义和价值。课内素材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论述效果。

三、小众陌生化素材

小众素材是相对大众化的滥俗素材而言的,它包含陌生领域的素材、名人的陌生故事、小众化的故事细节与名言等。大众化的“熟面孔”容易导致素材雷同,使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得分往往不高。以2023新高考Ⅰ卷为例,部分考生过多局限于自己幼小时讲故事或听故事的经验,缺乏开阔的视野,论据材料的选择显得低幼化,类似“乌鸦喝水”“龟兔赛跑”“农夫与蛇”之类的大众低幼化寓言,在考场作文中出现比例过高,导致得分偏低;而选择素材避免滥俗,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试看下面的片段:

与此同时,我们被信息洪流裹挟着,举步维艰,人云亦云,不知不觉便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自我判断的能力被侵蚀殆尽。我们急需从纷繁复杂的世界脱身,在安静独处中重塑辨别是非、激浊扬清的能力。伍尔夫一面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一面写出极具艺术特色的意识流作品,这样一位与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逆向而行的伟大女性注定是孤独的,但正是孤独成就了她的文字。正如晚年住在森林中一间滑雪小屋的海德格尔所言:“孤独有某种特别的原始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一个享受孤独的精神洗礼的过程,在孤独中沉淀自我,在沉淀中自我成长。

(选自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例文《纷华不染,桃源自安》)

片段中作者借伍尔夫的素材和海德格尔的话,从孤独的角度来阐释“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属于小众素材。但这些素材又具有典型价值,用来证明文中的观点显得突出又精准。

四、生活实际类素材

议论文写作往往离不开生活实际,议论的最终落脚点或论述针对性可能就是生活实际,所以直接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并以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充分实现写作意图,达成写作目的。试看下面的片段:

不要在技术中迷失自我,沦为时间的仆人。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媒体、网站等拓展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我们在其中消耗了大量时间。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工作或者学习时,手机“叮”的一声,便能将我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打开小红书或微博,搜索需要的消息,却被平台上其他内容吸引,忍不住翻看,最终竟忘了自己一开始想要搜索什么。我们所做之事被打断,可时间的齿轮仍一刻不停地转动,宝贵的时间也因此而流失,于是我们抱怨时间短暂,却不知自己已沦为时间的仆人。

(选自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例文《以技术之桨,驭时间之舟》)

片段结合青年网络生活实际,从反面论述因为科技发展而沦为“时间的仆人”的后果,能让读者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和同理心,体现出鲜明的生活气息。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和运用这类素材,不仅需要对生活实际的敏锐观察力,还需要对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力。相对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类素材来说,这类素材也是对客观事实或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它相对个体或个例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概括性或规律性,论述时更具有论证效果。

当然,因为以上四类素材可能出现交叉或重叠,或者在具体使用中存在角度差异性、选材多样化的情形,所以很多时候这几类素材可以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建设精神花园,绘就人生篇章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