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文学”和“打听式旅游”

热词一:NPC文学

“NPC特征:只在别人先发起对话后开口;刷我好感可能会获赠礼物;建模潦草……”近日,诸如此类的帖子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帖子把人称作游戏中的NPC,即指不受真人玩家操控的非玩家角色。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与网络博主晒出的精彩生活对比所产生的落差感,是“NPC文学”兴起的原因。这种落差感的落脚点在于对他人丰富多彩生活的一种羡慕,抑或是对自己平凡普通的一声感叹。

素材链接

此前火爆的视频博主于文亮,他的视频内容普通且接地气,他会在镜头下兴奋的大声呐喊,肆意记录生活的每时每刻。他没有华丽的造型,也没有高深的技巧,只是以最真实的自己出现在镜头前;开头时晃动的镜头给人一种青春朦胧的感觉,而最后一帧一帧的慢放则增加了仪式感。这种质朴的真实犹如一股清流,深深触动了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

他打破了人们对平凡的轻视,让人们感受到了平凡生活的温度,把享受平凡的勇气给了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普通人。

文本解读

角度一:接受平凡。

网友虽调侃自己是NPC,但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会将“自己是NPC”作为逃避改变的借口,而是通过自嘲的方式把它当作一个情绪的共鸣点和发泄口,以此来调整心态,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们不应只看到NPC的“可有可无”,更应该看到他们虽然普通但敢于接受平凡、回归平凡的一面。

角度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按部就班的生活、固定的活动地点、容易陷入被动化,这些不过是生活无数时刻中的一个横截面,并不能成为判断“NPC”的标准。或许你忘记了骑车那天耳畔吹过的风,等公交车时恰好来的就是所等的车,任何一个幸运的小细节都足以证明你不是NPC。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你自己决定。

运用示例

歌曲《平凡之路》中唱道:“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平凡不是自甘堕落,它也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态度,平凡的人也在享受着自己有血有肉的生活。因此我们何必将“NPC文学”称作精神枷锁?将人们接纳平凡的现象打上“枷锁”的标签,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由选择人生态度的禁锢?人们固然可以选择做主角,但请不要剥夺他人甘于平凡的勇气。

热词二:打听式旅游

近日,“打听式旅游”成为了旅游新风尚。“打听式旅游”是指游客不做攻略,主要靠即兴询问随机选中路上遇见的当地人,以此来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并确定自己的旅行行程。比起千篇一律的打卡、攻略,“打听式旅游”更注重于自由探索和当地互动。

素材链接

在出差过程中爱上打听式旅游的Asher曾是个热衷攻略的人,但是在一次出差的“私人时间”,让她意识到攻略其实可有可无。毫无准备来到上海的Asher,只能在出租车上询问师傅哪里有好玩的地方,相较于网络推荐的景点动辄几十公里的路程,司机师傅推荐的景点和美食都是“就近”。顺心的旅程和合口味的小饭馆让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不被计划的旅游。

文本解读

角度一:个性化与多元化。

一方面,选择“打听式旅游”的游客可以不再受制于攻略和行程安排的束缚,避免因为繁忙的行程而失去游玩的乐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为攻略踩坑、网红打卡地景色与实物不符等问题;另一方面,打听式旅游中游客与当地人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拥有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体验选择。

角度二:回归原始的旅行状态。

旅行方式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旅行的意义,游客更加关注自身的旅游感受,享受旅游的乐趣,探究旅行的意义。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旅行的乐趣,就是沉浸在他人故乡,然后又完好无缺地走出来,心中充满快乐,任凭他人承受自己的命运。没有哪种幸福能胜过旅行的自由。因为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穿越生活;对城市而言,仅仅看过是不够的,还应该穿越它。”

运用示例

从之前的“打卡式旅行”“特种兵旅游”,到如今的“打听式旅游”,新时代旅行的意义得到了新解。在旅行方式转变的背后,是旅游者开始重新思考旅游的意义,更加关注旅途的乐趣。无论哪种旅游方式,都有利弊,需要找到适合的平衡办法,在个性化的独特旅途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