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影视剧中的优质素材(五)

作者: 于洋

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

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致敬之作,《欢迎来到麦乐村》横跨中国、坦桑尼亚两国六地取景,以中国医疗队远赴非洲的工作生活为主线,讲述我国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麦乐”是斯瓦西里语Milele的中文音译,意为“永远”,代表着中非友谊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景。

角度一:奉献精神滋养心灵,信仰力量回应时代之需。

非洲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栋房屋”,中国也有句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非相距遥远,但亲情至浓。《欢迎来到麦乐村》在温暖的情感基调中,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润物无声地讲述着绵延的中非友谊。

角度二:宏大叙事的“温情”破题。

剧中不仅呈现了中国援外医疗队救治患者的工作场景,也着墨于他们的烟火日常。这些援外医生各有“人设”,他们生动可爱的故事让观众对和自己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事件有了切身感受。欢快的节奏、诙谐的台词,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间折射出引人深思的生命议题,以温情的风格实现主旋律故事的全新表达。

角度三:创作不能脱离时代,更不能脱离群众。

多位援外医生的真实经历,给予了《欢迎来到麦乐村》丰富的素材、厚重的底色。2022年底,主创团队赴非深扎调研,收获了满满当当真实生动的细节。剧中涉及的绝大部分情节都取材于真实故事。比如剧中医疗队来到非洲,遇到非洲交警一边跳舞一边指挥交通;比如有些非洲兄弟细针扎不进去要用粗针……这些细节都来自主创们的深挖调研。

运用示例

1965年,周恩来总理接见首批中国援桑医疗队时说:“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中国援外医疗事业践行至今。而中国援外医疗队赓续传递着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体现于危难之中的救助、白衣职责的印证及人道主义救援精神的发挥。《欢迎来到麦乐村》的热播,让这项伟大的事业、这群无私大爱的人们逐步走进大众的认知。在斯瓦希里语中,“麦乐村”就是“永恒之村”,代表了中国对援外医疗事业的一份承诺,也象征着中非隽永的深情厚谊。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

《故乡,别来无恙》是一部展现青年返乡故事的现实题材剧集。剧集聚焦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慢条斯理地剖解了青年时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境。剧中那些小人物的人生选择、积极态度,不仅为站在十字路口的青年提供了破题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正义勇敢、至诚至信的精神特质与当代青年共同构筑的文化认同,凝聚起敢于面对挫折、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角度一:小人物的平凡与不凡。

剧中的人物可能平凡,但在那些细碎的日常里留下了不凡的光亮。无论是仗义赤诚的张沛、勇敢独立的苟丹丹,还是热情助人的吴芸、坚韧不屈的董家希,这些普通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虽然微弱,但他们汇聚成的光束触达了大众思想深处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情感共识。

角度二:故乡的变与不变。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游子来说,故乡的陌生或许是在故土上重建的家园,而故乡的熟悉却是世代难改的乡音乡情,和那份乐观通达、热情包容的处世哲学。正是这些民俗习惯、语言文字、社会关系等感知世界的基本要素,让人们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行为方式中找到了共鸣点。

角度三:城市气质的忙与闲。

《故乡,别来无恙》从城市文化中汲取能量,将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剧中人物生活百态融为一体,呈现出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本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历史名城的慢生活,共同演奏了一曲锐意进取与闲适宜居的城市交响。

运用示例

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选择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亦或是返乡,《故乡,别来无恙》引发的是对何为幸福人生的叩问。剧中的四个女孩代表了那些微小而庞大的凡人群体,在现实的烟火气和温暖生活流中,展示了一个个不论财富、不问阶层、不讲成败、不被定义的人生。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们在消解“返乡”这一话题给人带来“躺平”“退守”等刻板印象和固有思维的同时,又开启了当代青年与时代共奋进、“心安是故乡”的“逆行”人生。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