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古的打钟人
作者: 季奕辰或沉醉于脚下,或痴迷于远方。在这个看似清醒的构象中,永远有人被所追逐的吞噬,被所渴望的蚕食,直至听到那远方传来的一阵阵钟鸣声,才恍然清醒,发现那尘土飞扬的历史中有一位巨人,正不惜倾尽一生去唤醒代代传人——他,就是孔子。
我们在诸多文学、历史中听到了对生命目标、人生大义的诠释,但对于微小的个人来说,这是虚无缥缈的。我们既没有出世的才华,也没有避世的沉着,有的仅是来自内心的压力:才不足,智未尽,眼前没有未来。我们在无目的的努力中消磨自己,直到被同质化掩埋。
“不患人之不己知”,孔子一句话叫醒了众多昏睡的人。很多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场表演:无意识的消费符号,让自我成为“合格”的客体以获得他人的好评;积累粉丝好友来打卡人气目标,获得好人标签……“表演式生活”体现了当下人“被看见”的渴求。当所有“表演”被按下暂停键,人们才得以洞见这一场闹剧的可笑。而孔子所言,正是消解当代人“表演焦虑”的良方——表达你所想表达的,用一种直觉式的态度生活,剥去那层希望被时刻关注的浮华外衣,才能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孔子又说:“患不知人也。”有人质疑道:“我都因为看见别人的生活而那么焦虑了,怎么可能不知他人呢?”这种“知”不是真正的知。所谓的“看见”,用焦虑与紧迫感来自证是不成立的,正所谓“你之所以看见,是因为你看得见”。在大数据筛网中落下的不是志同道合、相见恨晚,而是数据对人类思想的一次圈养尝试,人们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本质相同的东西而不自知,直至视域窄化,失去享受思考痛感的能力。孔子之谓“知”,正是应对于以上同质化的反例。孔子鼓励我们去打破当下“呆视”的局面,勇于和他者相遇,打开心扉去“知”我们所未知,见我们所未见,重拾思考与反省的能力,保持痛感,来证明真实的存在。
一句话,不过短短几字,却字字震耳;一个人,虽已逝千年,仍熠熠生辉。孔子,一位来自远古的打钟人,在清晨唤醒无数昏睡的灵魂。
(指导教师:李仁甫/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