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大于结果

作者: 朱子雍

当面对事情的结果时,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这个现象引人深思。

我们不禁疑惑,事情的结果究竟如何?人们又为何用“我很努力了”来安慰自己?倘若结果称心如意,人们多半不会用过程来肯定结果。这样看来,这类现象多发于失利后:或是人们对真正努力过的自己的肯定,或是人们意识到努力并非成功的主要条件后的无奈感叹。总之,是人们失利后的自我安慰。

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过程论和结果论的不同价值判断。主观而言,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为了寻觅精神安慰,在结果不如意时选择退而求其次,借过程的努力来掩盖失利的痛苦,从而获得自我认可。这一行为揭示了人潜意识中的价值判断,即不自觉地将结果放在首位。而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不自觉”,是因为客观世界对“工具理性”的疯狂追捧,致使人们更愿意将结果视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

诚然,精神上的肯定为我们注入了活力,让我们有勇气走未来的路。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为我们提供动力的情况有多少?相反,随之而来,更多的是“努力”常变成逃避失败的退路,变成填补理想和现实落差的情绪价值。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逃避结果、将自己囿于过程温床的尴尬境地,进而麻木聋聩。本质上,这反映了人们认为结果重于过程,过程附属于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失败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我们无法避免不尽人意的结果,但请别忘了,我们本就无需避免失利。倘若一味唯结果论,我们的人生必会陷入挣扎中。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重置价值判断,“过程论”相较于“结果论”更应成为时代主流。

重塑“过程”的荣光是极为必要的,过程本就蕴藏着极大的价值。努力本身正是实现人生价值、探索生命本我的进程,它不应沦落为结果的附属品。西西弗斯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将巨石推上山顶,但他仍然日复一日地推动巨石,正是缘于他认识到了自己推巨石的过程是在抗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梵高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却也无意通过声名远扬的结果来实现价值,对他而言,绘画的过程才是他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无需通过结果加以肯定。

于我们而言,“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享受努力的过程,将努力视作为认识自我、探索世界的途径。而在正视过程的价值后,结果自然而然成为了附加产物,进而,我们可以正视成败,通过结果反应出来的信息匡正、完善自身,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不必为生命的结果欢呼雀跃,因为生命本身足够精彩。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探索世界,思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方可达到不计得失的潇洒自如。

评点:陈蕾

文章两点打动人。其一,思维品质。全文紧扣论题,逻辑严谨;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不仅开门见山地回应了“我已经很努力了”所隐含的别样意味,做到人有我有;更能深入挖掘那些看似不同的隐含意味背后所潜藏的同一价值判断标准——唯结果论,推至对本质的思考,做到人有我优。即使在分析原因时,也并非将主客观因素并置,而是进一步探究主客观原因间的因果关系,由表及里,不断推进。同时,充满思辨意味,尤其在论述过程论弊端时,并非简单推论“一味如此”的后果,而是将其放置在唯结果论的视阈下进行观照。思维品质可见一斑。

其二,富有洞见。如果层次的推进、思辨的路径还是能够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优点,那么,对现象本质的揭示以及最终解法结论便往往源自不能简单模仿的洞见智慧了。作者在反思唯结果论所带来弊端后,敏锐地感知到要重置价值判断,回归到对过程意义的挖掘上。但又没将其简化为“尽人事听天命”“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而是进一步阐释“尽人事”“但问耕耘”的做法,而这一做法又超越了世俗的方法论,上升为对人类这一生命主体存在方式的反思。蜉蝣一世,所有现世荣光不过转瞬即逝的浮云,唯有对自我、对世界不断探索体验的过程,方能彰显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如此洞见,照见了作者宽广的视野及对价值观的反思、重构能力。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她选择,无惧边界
下一篇: 唯有香如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