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玩物”,缘何结局不同
作者: 一考生世有物,就有“玩物”之人,然而同样是“玩物”,结局却完全不同,为何?
熟知科比的人都知道,科比爱好篮球。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篮球明星,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科比对篮球的热爱超过了一切。于是他每天都在篮球场“玩”篮球,球技突飞猛进,最终成为NBA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玩”出名堂,使自己进入了成功的殿堂。确实,有方向、有态度且持久努力地“玩物”,能使人振奋,让人收获事业的成功。
童年时期的藤本弘性格内向,不喜交际,他将想象的世界画在纸上,后来专注于漫画创作,即使经常食不果腹,依然将漫画“玩”得风生水起,最终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哆啦A梦》。藤本弘之所以能成为行家,正在于他对所玩之“物”的执着喜爱。他“玩物”的过程,是学习钻研的过程,也是磨炼自身技艺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对“物”的真心喜爱与全情投入,所以他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抛弃、不放弃,长期坚持,做到真正驾驭所“玩”之物,而不为外在名利所累,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事业抱有纯“玩”的态度,反倒更容易让人取得成功。因为热爱,所以能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觉疲惫。
毋庸讳言,“玩物丧志”之人也有很多。如后唐庄宗李存勖早期天下无双,承父遗命,携三支短箭横扫中原,可谓一世之雄。可国家安定后他醉心歌舞,玩物丧志,抛弃治国正事,死于伶人之手,可悲可叹!此乃“玩物”之人被外物驾驭,迷失本心,忘记了使命,以为自己可以客串演员,殊不知无形中早已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所以,悲剧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生活中,更有一些青年沉迷网络,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甚至累死在网吧,这就不仅仅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丧命”了!是什么使他们玩而无度,最终危害身心呢?“玩物”者无节制地沉迷于惊险刺激的游戏中,非理性的狂热把他们带入了深渊。所以把握自己很重要,保持对看似好玩实则有害的事物的高度警觉,方能让我们远离危险,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总之,沉醉于积极向上的事物能催人长志,而沉迷于消极错误的事物会使人丧志。因此,有自制力者才不会让外物消磨进取心,才能在“玩物”之路上保持清醒,最终驾驭好外物,成就一番事业。让我们在“玩物”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孜孜以求,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坚持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这样的“玩物”才能迎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辉煌。
病文诊断: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比较明确,作者认为“玩物未必丧志”,只要“在‘玩物’之路上保持清醒,最终驾驭好外物”,就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其立论切合题意。文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事业抱有纯‘玩’的态度,反倒更容易让人取得成功”等评析,也能言之成理。
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缺少清晰的、有逻辑的思路推进——主体部分几乎每段都是“现象+原因”式的呈现,虽然有着明显的正反对比,但还是属于不断重复;另外,各个分论点未能在段落开头鲜明地亮出来,给人以“材料遮盖了观点(分论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