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人生的必修课
作者: 张思晨当下有一个热点问题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那就是老一辈的吃苦教育。他们往往以“我当年……”开头,然后批评“你现在……”,最后收尾于“你还不知足”。长辈们自己吃过苦,所以想让后辈也吃点苦来体验生活的不易。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窒息。于是就有人说“现在条件好了,就可以不吃苦了”。但真的如此吗?答案是“不”。
美国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曾在毕业典礼上表示过,苦难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这也与我要讨论的不谋而合——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
苦难是必修。可经历痛苦毕竟不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总会有人想躲,极端点的,像“妈宝男”“妈宝女”,彻底成为一个社会废人。日常点的例子也有,像那些辍学的,躺平的。用母亲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现在不吃学习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由此可知,苦是躲不掉的,即使你现在貌似躲掉了,以后还是会找回来的。这就好比贷款,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能把压力交给将来的自己,是一种预支行为。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经历呢?马克思主义将实践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苦便也是实践的一环。晋文公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苏东坡,一路贬一路写一路吃,不仅文学造诣高,在美食界也有一席之地。他们在苦难中的收获无疑是宝贵的经验,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要经历苦,因为苦是我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也有反驳的声音:经历苦难的人如此之多,也没见人人都成功呀!
这里就要讨论所谓必修课中的“课”了。课,也就是我们当有所学有所得,而上同一堂课,也有成绩好坏之分。“苦”既然是一堂课,自然也有成绩优劣之分。刚刚我所举的例子,重耳“同学”和苏东坡“同学”就是优等生,他们从苦中能归纳和反思,懂得复盘,自然就能脱颖而出了。而大多数人经历苦难后没有思考,得过且过,也就不可能优秀。
那不够优秀怎么办?于是他们自己或他们周围想让他们变好的人便开始了“补课”。比如一高中研学时竟然让学生吃树皮来体验长征的苦难,还有前面提到的长辈推崇的吃苦教育。作家王小波评价,这是莫名其妙找苦吃的行为,与其让他们体验这些以后都不会碰到的苦,倒不如提前了解生活的苦并思考。因为苦难本身并无意义,赋予其价值的是经历苦难的人。如果没有任何收获,“吃苦”教育就完全是一件负收益的行为了。
正如《竹石》中的竹,只有经历了苦难后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促进自己成长,最终才能“任尔东南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