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攘外”,必先“安内”
作者: 一考生例文
自从诞生那天起,每个人便会面对两个世界——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从人诞生的那天起,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就一直在上演。
所有与外部世界的冲突,都是内心世界冲突的外化;所有与外部世界的和解,都是内心世界的通融。人生在世,总也免不了与外部世界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与他人,我们会因为或大或小的龃龉而发生口角;于事业,我们会由于或巨或细的阻碍而陷入困境。古今闻名的愚公,亦会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率领子子孙孙与大山较劲……正如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样,没有冲突的世界好像也并不存在。
不难发现,看似与外部世界发生冲突,其实皆缘于我们内心的倾斜与失衡。如果我们多一点包容,又何以与他人发生无谓的口角?如果我们有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技能,又何以会被事业上的一点点坎坷绊倒?愚公若有一点选址的常识和搬迁的变通,又何至于整日里“叩石垦壤”且子子孙孙操劳不息?
安德烈·纪德的《窄门》一书中,阿莉莎的爱情悲剧看似由宗教制度酿成,实则是缘于她的懦弱、隐忍和一再逃避。倘若她能听从情感的召唤,满怀自信,拥有追求幸福的勇气,又何至于演绎一场让人痛彻心扉的爱情悲剧?
认识到了我们与外部世界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便应着手自我调整,做到“攘外必先安内”。减少欲求或化解与外部的冲突,根本路径还在于深刻的自我反思,首先调和化解内心的矛盾冲突,让我们顺利抵达风平浪静的彼岸,获得内心与外界的和谐与宁静。
古有辛弃疾阅尽朝廷腐败、世态炎凉后归于恬然,拥有一份“若论老子胸中事,除却溪山一事无”的淡泊自适;今有沈从文于喧嚣的年代封笔辍作,置身于服饰研究,在内心构建起精神的世外桃源。由是观之,拥有了内心的宁静之后,不论外界如何,我们都能拥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恬淡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安然。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急景凋年、光阴如梭的日子里,我们当洞悉自我,充实自我,化解内在冲突,与外部世界和解,以恬然之心境,擘画最美的人生蓝图。
评点:“与外界的冲突,就是自己内在的冲突”是一道很富哲理味的抽象命题,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决定了所写作文的高度和深度。
文章先从“自人类从诞生之日起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就‘一直在上演’”谈起,凸显出缓和冲突的必要;而后分别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和古代典籍、经典名著中汲取典型实例,借以阐释冲突的内在之因,突出“欲求‘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层,希望人们重视内心建设,丰富内心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文章层层深入,分析细致,材料丰富,有说服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