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大摸底”
从砂糖橘到蔓越莓,从折耳根到鱼子酱……前段时间,不少南方省市与东北省市互赠特产、互迎访客,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情谊,也让许多网友大开眼界,戏称“这促成了一次‘全国农业大摸底’”。我们不仅意外了解到许多陌生远方城市的“B面”,甚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再度认识自己的家乡。当黑龙江网友惊呼“家门口就有蔓越莓咋咱还不知道呢”,又目不暇接地迎来了甘肃的南美对虾、四川的鱼子酱、安徽的鹅肝、山西的大闸蟹、云南的松茸饼干、上海的藏红花……这场“大摸底”,重新定义了“土特产”。
文本解读
角度一:对于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的认可与信心。
科技的进步给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意识,创造着一个个富民创收的新产业,也让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具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特色农产品。“风暴般”的认知洗礼,带来的并非只有惊叹,还有大众对于乡土乡愁的精神慰藉,以及对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的信心和自豪。
角度二:酒香也怕巷子深。
如此多的宝藏“土特产”被大家挖掘出来,着实让人感到惊喜,但也提醒我们,优质的特色产品不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宣传手段。低头做产品的同时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利用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向更多人展示出自身优势。
角度三:土特产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人们对特色物产的格外青睐,不仅仅是因其好吃好看,也因其蕴涵着一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传统的土特产,往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和特色文化,现在这些高级、洋气的新特产,更洋溢着当地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运用示例
经过这场南北之间的“礼物交换”,我们突然发现,“土特产”原来一点也不土,相反,可以很洋气、很新奇、很高大上,这也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意义所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认为很“土”的特产,发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地理价值。这不仅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去整理、去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特产真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展示我国地域文化魅力的窗口。
(选摘自九派评论、极目新闻、大众新闻等/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