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就是你生命的圆心
作者: 韩青七堇年在《灯下尘》中写道:“在这个吵得人分不清东西南北的世界里,我们手里所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不多了。握好了,别丢了。明天还要赶很远的路呢。”所谓初衷,乃是我们最初的想法、梦想。生活中,很多人的确丢了他们的初衷,而路还没有走多远。这叫背叛还是叛变?不管叫什么,反正自己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了。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人。当年,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教书。他喜欢写诗,而且出版了一本诗集,影响还不错。后来,市里的一家报纸招聘副刊编辑,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美差。于是他去应聘,结果很快就被录取了,如愿以偿。可是,后来发生的事令人匪夷所思。入职后,他几乎一有空就去跟文友喝酒吃饭、游山玩水了,而原来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写作,自从他当了编辑,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
前些日子,我还见过他,还对他说:“快拿起自己的笔吧,那些美景等你入诗呢。”他却说:“忙着呢,没有时间写。”是啊,他的确很忙,可是,忙的内容,早已远离了他的初衷。
看似是喝酒和游玩让他丢掉了初衷,实则是他意志不够坚强,缺少恒心。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初衷就像暴风雨中的航船,被打得东倒西歪,改了自己的航线。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的初衷随随便便就被改动了,也说明了他对这个初衷还不够热爱,如果对它热爱到疯狂的程度,那么天大的事也休想伤它一根毫毛。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会顾及别物、别人,专心于自己的初衷。当然,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初衷不适合你,那你可以再选择。
当年,博尔赫斯曾在一家图书馆工作。可是,这么多年,他的同事不知道他是谁,即使书架上的书的作者跟他重名,他们也从来没有往这方面考虑过。这样被同事忽视,他却根本不在乎,仍然一如既往地做他的工作,这样的态度注定他能够写出那么多的传世之作。
看来,初衷,有时候就是一盏照亮自己内心的明灯,至于别人能不能看见或赞美它的光芒,你用不着去管它们,你该做的就是带着你的初衷继续前行。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你要耐得住寂寞。作家姚雪垠说:“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吃亏在不能耐得住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不能勤学苦练。他不知道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热闹,都是一伙人在那里瞎起哄,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想或做自己的事情,才是最大的快乐。
文本解读
所谓初衷,代表着每个人最初的梦想。降临于世之际,每个生命都怀揣着对世界的热爱与期许,踏上了人生旅程。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我们所愿。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需以自身初衷为圆心,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之圆。坚守初衷,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格,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历经千辛万苦后,愿我们归来仍是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
运用示例一
清楚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最佳的境界便是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循环之中,在起点处重逢自己的初衷。托尔斯泰为青春辩护,他说:删除了胡闹、任性、喧嚣,青春就不是青春了。然而,他自身并未沉溺于无度的嬉闹和随心所欲。歌德则更为直接,他说:回到内心。这便是他自我教育的秘诀,每当陷入纷繁尘世的困扰,他总能听到过去自我的呼唤,引领他重返内心。所谓的“应命而返”大抵如此。太多人在五彩斑斓、奇异变幻的世界中迷失,经历繁多,却被尘世蒙蔽,对这些简单之事视而不见。唯有不忘初衷的人,在历经沧桑之后,仍能铭记少年时的一腔热血。——王宇欣
运用示例二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热衷于繁华喧嚣,这大多源于网络流行词“存在感”。一个人若频频寻求在公众视野中的存在感,反而表明其内心空虚,精神匮乏。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喧嚣与热闹,借助网络上的附和声填补心灵的空洞。自以为能获得无上的满足与充实,实则不然,他们的心灵依然无处寄托,仍然在流浪漂泊。某些孤独时刻,我们只能独自面对。只有撇开表面的热闹,甘于寂寞,方能守住一份繁华。当你领略孤独之美时,方能理解大地的宁静,才能体会到“灰砖房里的人都在生活,在万里晴空下,爆发出炒菜的香气”所带来的广阔境界。——刁欣雨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