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与现实相遇

作者: 周黎豪

当理想与现实相遇0

屈原放逐,诗起千岁风雅;史迁纪传,史著无韵离骚。清刘熙载言:“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可见,欲文得情,其为人必先得其情。

在《屈原列传》中,能够特别清晰地感受到太史公的笔端之情。“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想来太史公与屈子也是千载的知交。但历史上两人关于死生的抉择却相反:一人为名誉气节而死,一人为理想信念而活。为何司马迁能从屈原身上获得力量?而列传中援引的渔父是否也问过太史公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曾有意气风发的年少时期。少年司马迁壮游天下,网罗旧闻,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屈原虽出身贵族,却自幼对人民有体恤之心,偷偷运大米给穷苦百姓,父亲发现后告诉他:“这些米救不了多少人,做官管理好楚国,全国的百姓不就有饭吃了?”而这,正是理想的起始。

他们都曾遭受命运的嘲弄。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逢佞臣昏君,“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而武帝年迈随意更改法度,听信小人谗言,亦造成无数蒙冤的惨案。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相遇。

他们一生坎坷又从未屈服。我读《怀沙》,其中有忿,有怨,有哀,有悲,单单无悔。“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他们都是勇敢的,哪怕太史公与李陵并无深交,一句国士之风,便孤身直谏;哪怕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怀沙沉江。勇敢者并不总是胜利,高尚者并不总是风光。理想与现实的对决中,理想也总是落败。但勇敢者不因胜利而无畏,高尚者不因风光而迷失。理想者也不会因遥不可及而放弃,因为理想在路上就已经闪闪发光。

渔父曰:“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屈子答:“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后安然赴身江流,为故国做祭。曾有人说自杀之举实是逃避,但读过《怀沙》才知屈子的目的是“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国戚戚,民众需一定心之石,军队需一振奋之号。所以深爱楚国的屈子试图用生命点燃国家的斗志。而渔父问:“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太史公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谁不知“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曾郁悒于“身残处秽,动而见尤”;他曾痛苦于以“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此时的死亡是多么廉价,然苟活又是如此艰辛。而年少之志犹在耳畔“究天人之际……”

我总以为当追逐璀璨时,蕙兰也可以生于寒冬,傲雪凌霜。屈子能为理想而死,太史公能为理想而活。当现实的冷风袭来,怀里的兰草也总枯黄。那么当注定的失败横在面前时,我们是否又有勇气前行?我说:“参见屈子和太史公,从二位身上,我知道前行这件事和成败无关。”

评点

文章聚焦屈原与司马迁的命运比较,通过二者面对现实采取的不同方式,无论是为理想而死,还是为理想而活,但都在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论述了追求理想的可贵。文章广征博引,有理有据,阐明了理想的重要性,其中不乏深刻的哲理,引人思索。比如“理想者也不会因遥不可及而放弃,因为理想在路上就已经闪闪发光。”“前行这件事和成败无关”……文章语言隽永,逻辑严密,思想深刻,主题突出,是一篇很好的学生习作。

(指导教师:沈林泽/编辑:关晓星)

上一篇: 真正的艺术
下一篇: 看清世界,会心一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