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避材料作文中熟悉的”陷阱“
作者: 武健
如果问你,2023年全国四套高考试题中的作文题,哪一个更好写?如果只是审题,或许会有不少人认为新高考Ⅰ卷“好的故事”审题最容易,也应该最好写。但从结果来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新高考Ⅰ卷材料里的三句话,似乎已经帮我们搭建出了一个简单的论证框架:“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于是,考场中出现了大量基于这样论证框架的文章,而这种不断重复对文章审美的破坏力相当大,会在阅卷老师心中形成标签印迹。
如何避免材料作文中熟悉的“陷阱”?我们以一则作文题的写作训练为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在强调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战国时期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意在说明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与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此是如何认识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技法解析
这是一道思辨类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引述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述,强调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二是引述荀子“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突出优秀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力。
作文题的审读难度不大,即围绕“环境”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阐述个人见解,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一、一眼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上的。
这则作文题目存在审题立意的表面性“陷阱”,不少同学拿到题目之后很快就从材料中提炼出如下立意: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
2.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与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文材料前后两部分的对举,确实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见解。但如果单纯地选择其一来立意的话,是不是就忽略了命题两方面对举的意义了?
如果我们选择“个人可以通过自身修养与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一定要建立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前提下。基本的社会常识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不可忽略,更不能无视。
而个人对环境的反作用,有很重要的前提与条件,就是个人要足够强大,有足够的影响力与行动力,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不具有普遍性。同时,这种影响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所以材料中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与才能”才可以影响他人,改变环境。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论述的分寸。比如“人定胜天”这句话,就值得我们思考。
二、联系现实融入自我才会有温度,有深度。
还有一种陷阱,即作文材料提供的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让你一眼看上去就感觉有话可说,有理可陈。新高考Ⅰ卷“好的故事”的意义、环境与个人的辩证关系等即属此类。这样的论题会把我们引向假大空的论调上去,通篇谈一些正确的废话,看似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其实都是些张牙舞爪的空洞。
新高考材料作文,更侧重于立足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更强调有自我意识,把自我融入到现实中,真正地思考问题。
如环境与个人的关系这个话题,带入到你生活的真实环境,融入其中去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多更真实的感悟:渐趋内卷的学习环境想彻底改变谈何容易?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岂止在校园?越来越多“躺平”的生活观念对我们怎能没有影响?如没有更多的个体加入到改良、改变环境的队伍中,仅凭几个人的力量何时才有改观?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把一个话题放在一个具体的现实土壤中,才会让我们的文字更有针对性,更有现实意义,更有温度与深度。
例文
莲之义,水之道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刘锴橙
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晋人傅玄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母三迁”也是经典故事。择境而洁身,似乎是华夏民族之传统。
就这样,人们习惯从他者而非自身寻找原因,拒绝承认自己难辞其咎的误举。这让我们看见,一味强调环境的劝导之下,或许隐藏着被动的、借口式的逃避心理。
傅玄的比喻何以自圆?朱与翠相成,墨与白相谐。在他人的经纬线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便是成长的表现。或许,更加积极、更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应是自内向外予环境以改变。
为了不被力量庞大的外界改变,心中应秉持一道底线与道德操守的警觉。就像莲花,为何为人独爱?因其不染外物,珍爱自洁,于淤泥寻得自我一方净土。适配于环境,超脱于环境。如莲般坚守高洁的初心,才得以具备不为外物所移的力量。
身处恶境之中,更要有水一样的胸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憎恶、委屈、自怜,这些都是无用的。与其作茧自缚,不如尽力行动,融入环境。
真正的方法论,在于明智的取舍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的是内在的坚守;庄子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强调的是应变的能力。有了如此的辩证态度,才能“世人皆醉我独醒”,才能在进一步完成改变环境任务的同时,唤醒更多的潜在个体。
而改变环境的征途中,最有趣的是良性循环。简而言之,即在“自清”之过程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亲近,共同营造更为纯净的环境。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便是诗人通过自身优秀品行的示范,所期望实现的理想境界。
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为了唤醒人们对成长环境的重视,荀子“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内在强大的人才有能力去改变世界。两者的有机结合,方能带来生命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改善。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请以莲之义自清,行水之道至善。这样才能正我心,利众人,方可实现“玉在山而润草,珠生崖而不枯”。
评点:在审题时回避了两种普通的立意“陷阱”,抓住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个人与社会动态发展的层面分析了材料的内蕴与现实的表现。另外,文章以“莲”“水”等形象来喻证,有效地化解了议论文语言的抽象,再加上如“朱与翠相成,墨与白共谐”“以莲之义自清,行水之道至善。这样才能正我心,利众人”这样精致的语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