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遇见自我
作者: 陈晓华 石见 刘淑琚特别策划
抬头看海,低眉读书。近日,外景纪实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将书籍拉进了生活里,掀起了一波读书热。三位著名作家余华、苏童、西川与 90后旅行博主房琪一起,作为“书屋主理人”,与来自文艺界的好友,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聊文坛往事,谈阅读、写作与生活的意义,灵魂与灵魂碰撞,思想与书籍相遇。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陈晓华石见 刘淑琚
关于阅读
你有多久没有进过书店了?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翻阅过一本书了?你有多久没有与书籍产生联结了?
Q1. 我们为什么阅读?
A1. 阅读可以塑造一个人。
作家说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如此,一本书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苏童说:“阅读引领人的内心生活,哺育人的精神世界,让你了解他人,也让你探索自我,作家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影子,用文字来与读者交流。”
西川说:“阅读是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我肯定是被阅读塑造了,除了此世界,我还有另外的世界。”
余华说:“因为人是很容易沦陷在自我里面的,而阅读可以把我们打开了。哦,天空是这么的宽广,大海是那么无边无际,我们的心情就会不一样。”
运用示例:阅读引领我们走出狭隘的自我,敦促我们叩问内心。读《边城》,偏远水乡的旖旎静谧潜藏沉默的哀凉,让狂傲的心多几分悲悯;读《我与地坛》,幽僻地坛的各色人生涌动向死而生的力量,让受挫的心多几分坚强。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的风土人情,体味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心弦也跟着共振。“除了此世界,我还有另外的世界”,在这样的感叹中,我们的心已飞向高处。——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罗曼琳
Q2. 关于读不懂的书有何见解?
A2. 读不懂的书,培养了我对文化的好奇。
作家说
西川说,他最早是被看不懂的书给打开的。年轻时的西川“一群一群的书读”,读《古文字源流丛考》,读一批不太看得懂的书。但正是这些看不太懂的书,培养了他对文化的好奇。书海浩瀚,比起读得懂的书,可能更多的书是读不懂的,需要反复地读,才能和这些书真正地相遇。但是读不懂的书能打开一个陌生的世界,让人带着好奇心去涉足新领域,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阅读的意义?
余华在小学时,第一次读《孔乙己》,读了无数次也读不出什么东西来。到了35岁,他再次翻开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时,彻底陷进去了。与一本书的相遇需要时间,再经典的书籍读不懂也不需要着急,你总会有一天能与它真正的相遇。余华认为,经典就是经得住重读的、历久弥新的好东西。
运用示例:读不懂的书,听不懂的古典乐,看不懂的抽象画,参悟不透的微言大义……生活中,“不懂”似乎是一个令自己羞耻的评价,人们或避之不及,或极力掩饰。然而,“不懂”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状态。如果我们刻意避开“不懂”,固化自己的眼界和水平,耽溺于已有的,不敢触及未知的,我们将失去好奇心,失去获得新知、提升境界的快感。——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陆益嘉
Q3. 读言情小说丢脸吗?
A3. 事实上,阅读从来不会给人带来羞耻感,只是言情小说与经典书籍能带给你的启发与觉悟是不同的。
作家说
房琪说自己喜欢流行畅销小说,感觉不那么高大上,甚至“有羞耻感”。
苏童回应说,阅读没有羞耻感,无论读何种读物都是一种良好的开始,“即便这种营养成分并不高的言情读物,也存在自身的价值。”然后,他话头一转,开始入情入理地分析:“比如你读琼瑶,他觉得琼瑶召唤我了,但是她召唤我,我只能走五米,但是他读托尔斯泰的时候,《安娜·卡列尼娜》也很好看,他觉得对我的召唤,是可以让我走五十米、一百米,我觉得是有微妙的判断的。”
运用示例 : 阅读是人类高级的智性活动,有勇气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不限制阅读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文本往往是打开世界的不同视角。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契合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与对真善美的承诺。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面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时进行思考甄别,从优质的阅读中获得更多裨益。——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蓝子渊关于生活
这些知名作家以“书”为载体,不仅安利好书,更将对文学的思考延伸到生活中。
理想层:一种向往的生活
节目中的“分界书屋”不止来源于所在的海南分界洲岛的名称,更像是物质生活层次和精神生活层次的一次“分界”。
作家说
书屋是一种分界,读书更是一种分界。
余华说,把你的生活分出两部分来,一部分是你的物质生活,一部分是你的精神生活。分界就是你把一个事物可以分开来看,你可以从多角度看。
苏童说,如果在一生中,分界的你,能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空间,“你老了不会后悔的,因为你的记忆比别人多,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比别人丰富一点,甚至可能深刻一点、复杂一点。”
运用示例:对于具有浪漫天性的人类而言,精神生活并不构建在物质基础上,即使没有富足的物质作为跳板,人类仍会依循内心的声音走向灵魂的原野,游弋在精神的界域。如同苏童对物质与精神“分界”的理解,“你的记忆比别人多,对世界的理解比别人更丰富、深刻而复杂。”我们在精神界域获得的一切构成我们心灵的家园,使我们终有所归。反观那些禁锢在物质中的灵魂,以有形衡量无形,如同翅膀蒙上湿露,再难御风而起。——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杨祎明
精神层:一个有趣的灵魂
人之为人,一个终极命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读书,让我们成为接近这个问题的“人”。
作家说
他们不是一群被包装起来、被供奉起来的“假人”,而是穿着沙滩裤、嬉笑怒骂的“真人”。
他们有温度,追忆着故去的老友,哀而不伤。余华说:“(史)铁生给我写信,他分到了一个四居室,他还装了电话,给我留了电话号码。他说,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他是真的赞美世界,对世界没有恶意、没有怨言、充满了爱,这么一个人。”
他们有乐趣,又有几分道理又有几分胡扯地,用“442阵型”摆起了“文学作品世界杯”,解释得头头是道、虎虎生风,因为他们的确以文学为乐,也把文学玩透了。
运用示例:王小波说,活得无趣要比死可怕得多。无趣的灵魂正如一湖死水,倒映天光固美,然而了无生机意趣。只有湖水足够澄澈甜美,又能接纳四方来风,方有鸟兽虫鸣、微波荡漾。史铁生遭逢生命最大的恶意,却赞美世界,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余华、苏童几位作家摆起文学作品世界杯的 442阵型,有理有据,自得其乐。他们对世界满怀真纯与挚爱,他们的心湖定当清明澄澈,生机盎然。——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吴桢
《随想录》巴金
Q:为什么读巴金?
A:巴老不仅是个文学家,也是一个社会批判家。读他的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他的豁达、真诚与热爱,还能体会直击灵魂的社会问题。
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反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还讨论了人性、文化、教育,涉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与地坛》史铁生
Q:为什么要读史铁生?
A:之所以读史铁生,是因为人生并非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未知的未来或许是前程似锦,或许是能击碎我们的存在。无论如何,迎面而上总不会太差。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一辈子活在病痛的折磨中,却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仍然热爱生活、明朗乐观,这就是史铁生。
《狂人日记》鲁迅
Q:为什么要读鲁迅?
A:为了从过去总结错误,汲取经验,为了保持清醒,为了保持继续向上成长。
鲁迅比他同时代的人更懂文学,在别的作家都要拥抱光明的时候,鲁迅是能面对黑暗的。他笔下的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祥林嫂、柳妈、华老栓、阿 Q,都是活生生的时代的缩影。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
《老人与海》海明威
Q:为什么要读《老人与海》?
A:不为别的,只为在一些注定要失败的瞬间,让自己昂头挺胸面对飓风,就算粉身碎骨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饱受穷苦、流言蜚语的弱小卑微老人独自在大海上与大鱼斗争了两天两夜,征服了大鱼后,但却未能抵挡鲨鱼的攻击,最终上岸时大鱼只留下鱼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揭示我们人类共同命运的小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与其说《老人与海》成就了海明威,还不如说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