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点预测之实践创新(三)
作者: 李妍人类的发展一次次证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书写新的历史,那就是创新。《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时代已来,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因此,如何利用实践创新在技术应用领域为人类造福,依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时代话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实践创新”,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只有实践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是真正的实践。对于学生们而言,实践更多的是指把书本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情景化、应用化的过程;而创新更多的是指对人类已有的知识以个性化的方式去学习、整合、阐发的过程。
作为“实践创新”的第三个基本要点,“技术运用”的重点在于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正因为科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高考作文命题者多次将目光投向这个主题。
近几年涉及“实践创新”的高考作文题有:
2016年浙江卷:对“虚拟世界”的看法;天津卷:“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思考。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用关键词读懂中国”,材料中的关键词“一带一路”“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都涉及了国家层面的创新。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材料中提到了“‘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新时代事件,以创新成果激发新时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中的“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就是引导考生讨论和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020年高考科技话题渗透更是全面。北京卷: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对“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联想和思考;天津卷:“中国面孔”材料作文中,有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出现。
2022年浙江高考作文,强调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
2022年新高考 2卷材料中的“‘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句话提纲挈领,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指明了文章写作的方向——围绕个人选择,立足奋斗创新,建设辉煌未来。
2023年,随着 ChatGPT 的问世,科技创新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以上题目都围绕着实践创新话题,角度的切入需要看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写作要求。可以从多角度考查,如科学精神、创新技术;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科技强国,创新报国;人工智能、人文关怀等。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6年 3月,在人机围棋大战中,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以1比 4输给机器人 Alpha Go。2016年11月,集家庭保姆、辅导老师、休闲娱乐伙伴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智能机器人“小胖”,与100个家庭的孩子和家长们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材料二:2018年 3月,美国一女子被 Uber 自动驾驶汽车撞伤,之后不幸身亡。据统计,全球已先后发生数起由自动驾驶车辆承担主要责任的事故。
材料三:2023年初,很多人都被一个叫“ChatGPT”的人工智能刷屏了。有人担忧地提出,机器人未来会取代多个工种,未来底层岗位将消失,很多人将会流离失所!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体会?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由材料、任务和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三则材料体现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之“技术运用”,按时间顺序列举了 4例备受世人关注的人工智能事件:材料一介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甚至能超过或替代人类的能力与智慧;材料二介绍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伤害,揭示人工智能的发展“道阻且长”;材料三指出人工智能带来了时代变革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焦虑与思考。
写作任务要求我们表达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以及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霍金和马斯克等人都提出了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甚至消灭人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许多便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条理化,有更多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确实是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创造未来。写作时,可以在文题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辩证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也可以跳出材料,以自己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为基础,写出个人的观点主张。
综合以上分析,有以下立意可参考:
1.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发展必然,不妨乐观看待:人工智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代替人类从事危险行业工作。
2. 人工智能带来的困难与挑战,要客观对待:人工智能依靠程序输入,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人操控;人工智能抢夺人类的就业机会等等。
3.“善假于物”,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从更有利于人类的角度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科技带来的弊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不能因噎废食;人工智能可以造福人类,让人类腾出更多时间去创新发展,提高能力。
适用素材:李妍 李凤成
1. ChatGPT是一个免费且易于使用的人工智能搜索工具。2022年11月份向公众推出时,它一鸣惊人。用户输入任何一个问题,ChatGPT会以文字的形式,给出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答案。尽管这在技术领域是个巨大进步,但使用人工智能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用其完成作业和考试是否构成作弊,在全世界各地引发了不少争议。为了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此类工具,防止学生作弊,多国学校已经发出禁令,禁止学生在学校内使用类似于 ChatGPT 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和考试。
简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ChatGPT 构成了挑战。它能够提供快速和简单的问题答案,但它并不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学术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已在2017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456分的高分超过了96.3% 的人类考生;在语音识别领域,目前最好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准确率可达97% 以上,超过了人类速记员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案例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或许是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存在抵触心理的重要原因。但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在替代传统岗位的同时,也会创造无数新的岗位。
简评:面对人工智能,与其抵触不如拥抱,大势不可阻挡。只有顺应时代,用好人工智能才是当前的明智之举。
3. 日前,某社交平台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辆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美国旧金山被当地警方拦下。起因是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没有开前灯,而当警察试图与司机交谈时,突然发现车内竟然没有人。随后警察上前试图打开车门,无果后返回了警车。突然,该车辆自行启动并驶离现场,而警车随后又将其逼停并再次来到无人驾驶车辆周围查看情况。视频拍摄者说“这一过程非常令人惊讶”,因为他从未见过一辆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在道路上,并且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一幕。上述视频内容也引发国内网友热议。有网友留言称,“这一事件绝对能载入史册,因为这是人类和 AI 的第一次交锋。”也有网友表示,“以后不再有违停,有警察来就自动开走。”
简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警察未成功打开车门后,自行启动并驶离现场,无疑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达。而网友所讲的“以后不再有违停,有警察来就自动开走”,则暗含了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隐忧——人工智能不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则,这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难点之一。要言之,人类如何发展人工智能要慎之又慎。
4.“全面采用 AI 技术,智慧制药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从研发、生产、流通和终端消费全链条的质量提升。”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建议,设立生物医药制造重大专项,支持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鼓励生物制药装备的发展,重点提升生物疫苗等防疫防控产品的应急生产能力。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在利好政策引导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新助力。
简评:正如猛兽需要驯兽师,黑科技也需要能驾驭它们的人。人工智能可以在哪些场景里加以应用,要怎样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些值得钻研的问题会带来大量富有含金量的机会和工作。只要摸索到了新技术和生活的结合点,就能在这场“华山论剑”里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人工智能来了,别慌
廖于喆
这是一场社会变革的开端,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汽车中的运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一样,人类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AlphaGo 连续击败多名世界围棋高手,微软小冰发布了独立完成的诗集,多功能智能机器人“小胖”正在成为人类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强大到危险的 ChatGPT 仍在持续进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问题、隐私问题、算法偏见、安全问题等让我们对其发展“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器无好坏,如何实现人与机器和谐共存,如何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可控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实现“好”的人工智能,正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后,我们深知,在取得一次重大生产技术突破时,必然要经历阵痛期。机械手臂在不知疲倦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节省了不可计数的人员消耗,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也正在被人工智能“赋能”。人工智能或许会让我们失业,但相关数据显示,旧职业的消失会伴随着更多新兴职业的产生。不必恐慌,积极适应改变,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自身发展的支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人类诞生以来,为了生存发展、美好生活的需要,人们始终在不懈地探索研究自然宇宙的奥秘,制作各种各样的工具。科技的发展不断延伸着人类的各种能力,数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的各种感官功能不断拓展,“千里眼”“顺风耳”早已不再是神话。但是,现在的人工智能仍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要成长为“大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不断突破各种瓶颈和极限,人工智能势必向着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带给人们更多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惊喜。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流浪地球2》中 MOSS 主导的危害人类安全的行为,无人驾驶汽车多次发生交通事故,这些都在提醒我们面对着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既不能因噎废食、自乱阵脚,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当未雨绸缪,有备方能无患。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在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后,人工智能终将为人类完美驾驭,终将成为人类社会通往“自由王国”的利器。
火可以带来温暖和希望,播撒文明的种子,但也可烧毁一座城,毁掉一段文明。科学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面对滚滚而来的人工智能大潮,我们唯有投身其中,迎接挑战,与时偕行。评点:李凤成
“人工智能来了”让很多人心潮难平,文章从新技术会经历阵痛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冷静应对人工智能的“副作用”等角度展开论述,告诉人们,“人工智能来了”不等于“狼来了”,勇敢地、理智地、灵活地应对才是正确的态度。文章观点鲜明,语言凝练,思路清晰,论据充分。行文紧抓对象的要点、痛点,批吭捣虚,所思所述令人信服。在论证过程中,中间段以名句开头,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而且形象地呈现了观点,展现出构思的个性,识见的广博。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