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
作者: 王烁颖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被称为“内耗效应”,指的便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过大,思考过甚而对自我产生的反向作用。虽然这一效应看似专业又遥远,可实际正频繁地在我们身上发生。于是,我们开始自我怀疑、纠结,甚至贬低自己……诸如此类的情绪,不断挤压着我们的精神空间,使我们喘不过气,身心俱疲。
尤其在如今“内卷时代”的高强度竞争下,对自我身心严重消耗的精神内耗现象也在我们的身上变得越发普遍。除了自我施压之外,在更为沉重的群众惯性之下,哪怕我们的思考与压力已经到达意愿的阈值,外界的种种因素还是会把我们推入精神内耗的深渊。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焦虑之中,我们应该学着在复杂的社会浪潮中探底寻冰,触碰到自己那一颗诗意的内心,用诗性释放自己的压力,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
过度的精神内耗无疑是痛苦的。正如萨特在戏剧《禁闭》中所描绘的场景,一个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监视下的地方,最终让主人公发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呐喊。这样无休止的自我精神折磨无情地侵占着他的精神空间,最终使他身心全线溃败。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自己总感到焦虑与疲惫的原因。于是我想,面对此类内耗的精神困境,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让自己得以喘息的空间。在为自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资源储备之后,再试着将自己从复杂的社会中抽离,去触碰自己的内心。就好像建筑师安娜·查韦佩尔为了寻找心中的“自然之屋”,到乡野寻到了一处破败小屋,“日落不是自己建造的,而是要主动成为它的一部分。”于是,她保留残败的一切,收藏这可贵的残缺,用另一种角度去看这一份天然的素颜,怀着诗意去创作,终于修建出了自己心中的家园。
而当我们拥有足够宽阔的精神空地之后,才能有精力用诗意去解放自己的性灵,从而更好地找寻自我清理和反对精神内耗的途径。曾经历无数坎坷的萧红,未曾自我贬低,她站在自我的精神空地上说:“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面对世俗,她展现出的是一种遗憾过后的坦荡。这样少有执念的生活方式,也带给了我们一定的冲击。相比之下,如今已经有太多人被狭隘的外部导向所控制。在奔波之中,却没有方向;在奋斗路上,却缩手畏脚。其实我们与那些所谓的“反内耗”体质的人,过着同样的生活,只是他们更明晰自己的内心,因而,也便拥有了更为自由的精神空地。尝试浪漫而坦荡地活着吧,让自己疲惫不堪的灵魂得以喘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剂反内耗的良方。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确实大不相同,可因为相通的社会记忆,精神内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也应该从中获取“反内耗”的经验。浙江的一位“水果诗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边卖水果边写诗,赋予水果情感,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我想他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仅仅因为他热爱生活的模样打动人心,还因为我们多数人缺少像他一样的诗情画意。在当下社会之中生活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停下无休止的精神内耗,转而审视自己的内心,给自己留出一块精神的空地,为自己创造一段崭新的生活。
我们说人生最难的修行,便是和自己和解。是因为一开始我们设想与自我和解总是艰难,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学着用诗意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精神内耗,然后试着留一片精神空地给自己,我想,我们便可以延展出更为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