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此身

作者: 李仁甫

此时,此地,此身0

海德格尔说,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就于何处实际生存,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

也许站在这个高度去理解写作,才是提升写作效能的根本所在。

写作,就是要让文字里有个“我”,写出属于“我”的文字。

“我”的听讲与表达,“我”的学习与运动,“我”的散步与遐想,“我”的洞察与思考,“我”的叙述与评说……

当然,“我”有时出现在过去,不过得经由“此时”方能穿越;有时出现在未来,然而得经由“此地”方能抽离。

此身,只能在此时,只能在此地。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当下,才接地气。生活的底子,将使学生摆脱类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写作困境。

老师突击搜查学生的桌肚子,妥不妥?年级主任不打招呼直闯教室听课,能不能?给同学取不雅绰号,对不对?诸如此类的小事往往就蕴涵在学生的“生存状态”中。难道对这些小事频繁思考,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

本地一家化工厂爆炸,死者的名单应不应该公布?当大火烧毁巴黎圣母院塔顶时,人们容易联想到火烧圆明园,那么两者所激起的情感一样吗?无锡某景区倾听市民和游客的心声,特地安排三条最美街道在每年落叶最盛的秋冬之交“不扫落叶”,这体现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和执政理念?诸如此类的“时事”从来就不缺乏,经由网络、报刊等媒体不可阻挡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使小小教室出现一个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生活场景。难道这些时事的不断评说,就不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

由切己开始,从当下出发,与生活同行,万物皆备于我,我手写我见、写我闻、写我心。

回到现象——胡塞尔如是说。回到现象的写作,才有“此身、此时、此地”。

作者简介

李仁甫,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李仁甫领航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入选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2017年“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中国教师报》2019年全国“十大课改人物”。研究领域广泛,如生成课堂研究、微博式作文教学研究等,其中“生成课堂”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