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裸跑弟”读博士了:多次创纪录,一直活在“热门”里

作者: 贺小青

13岁“裸跑弟”读博士了:多次创纪录,一直活在“热门”里0

2022年1月,被网民称为“裸跑弟”的南京孩子何宜德已长成高1.80米、重156斤的小大人。令人惊奇的是,13岁的何宜德已收到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该消息从“裸跑弟”家人那里得到了证实,或成年龄最小的在读博士生。

3岁雪地裸跑,4岁公海自驾帆船,5岁开飞机,6岁出自传,7岁起3次徒步穿越罗布泊,8岁参加南大自考,9岁起三夺机器人锦标赛世界冠军,10岁用一年时间通过20门考试,破中国自考成人纪录,11岁南京大学自考专科毕业,12岁南大自考本科毕业,13岁修完西班牙武康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12门课程,完成了三万多字的论文及答辩……“裸跑弟”这些年,一直活在“热门”里。

据“鹰爸”何烈胜介绍,2008年出生的何宜德因为早产多病,濒临脑瘫,物理老师出身的“鹰爸”何烈胜通过长期的体能训练,不仅让儿子恢复了健康,还摸索出一套“鹰式教育”理念,让儿子创下了一系列纪录。

文本解读: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贺小青

角度一:父爱真情。

为了儿子能够战胜病魔健康地成长,“鹰爸”何烈胜放下手中的事业,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穷尽一位父亲能做的所有努力。

角度二:创新教育。

毋庸讳言,如果一个人缺乏冒险精神,不敢去体验陌生的事物,别说很难有创造性的发明,就是革新也不敢自己首先尝试,这对孩子、对民族的未来都不是件好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垦……人类的一系列发现、创造和社会变革,何尝不是始于冒险?我们并不提倡去复制“鹰爸”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却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角度三:量力而行。

自“狼爸”“鹰爸”“虎妈”出现后,有很多家长也在效仿,但成效一般。原因很简单,无非就两点,一是认为孩子可以做到;二是孩子做,我不做的观念成为孩子内心的不公平的现象。为了让孩子成才,像“鹰爸”一样磨砺孩子的意志,这从初衷上来说是好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量力而行,任何事都要把教育规律放在第一位,要记住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与其去追逐鹰爸虎妈的光环,不如静下心来好好陪伴孩子的成长,做一名遵循教育规律的家长。

时文链接

理性看待13岁“裸跑弟”读博士

苏尚久

据“鹰爸”何烈胜介绍,儿子何宜德出生时因为早产多病,濒临脑瘫,只有少量时间在校园里度过,更多是在家或机构里自学。物理老师出身的父亲,除了对儿子长期进行“魔鬼式”的体能训练,还摸索出一套“鹰式教育”理念,不仅让儿子恢复了健康,而且在教育方面还收获了不俗成绩。

如今社会,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祖宗”“心头肉”,父母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孩子没吃好穿好、被人欺负。随着像何烈胜一样的“狼爸”“虎妈”“鹰爸”的悄然出现,众多家长对此类教育提出质疑:这是在锻炼孩子,还是在摧残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接受课堂教育、融入校园生活至关重要。尽管有的孩子受制于生病等客观原因,无法与健康孩子共度校园时光,但一味远离课堂和校园生活,接受“狼爸(妈)式教育”“鹰爸(妈)式教育”,背离青少年自身成长规律,只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剥夺孩子的幸福时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正如“鹰爸”何烈胜所言,缺少集体学习生活体验感的何宜德,思想相对单纯,回答问题不会拐弯抹角,有时还不及妹妹何宜静的“狡猾”,这也让他看到“人机对话”教学和远程教学的局限和差距。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黄金棍下出好人。13岁“裸跑弟”读博士,表面上看是“狼爸(妈)式教育”“鹰爸(妈)式教育”作用下的一个“成功范例”,但应理性看待,切不可过度宣扬。毕竟每个孩子家庭环境不同、身体状况各异、智商情商也有差别,如果一味跟风、纷纷效仿,未必能再复制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应当认真权衡、好好思量,切莫随意拿孩子的童年时光乃至成长进步作赌注,刻意去模仿复制。(选摘自东方网)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