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智院士,用一生逼近一个真相
作者: 圣明
吴新智,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灵长类解剖学和法医人类学研究。1984年与国外同行对“现代人的起源”联名提出“多地区进化”假说,成为国际上两大假说之一。2019年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2021年12月4日,吴新智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人物解读
角度一:和主流学说“唱对台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人起源的研究与争论一直占据着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观点长期对峙,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而多地起源说的提出者之一正是吴新智。近40年时间里,吴新智都在和非洲起源说“唱对台戏”,且越战越勇。
1998年,吴新智正式提出了关于中国人类进化的新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明确指出中国古人类进化模式以连续进化为主,附带与周边古人类的基因交流。这个学说成为了多地区进化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示例
人类思维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对固有“权威”的怀疑和随之产生的质疑。在科学领域尤其如此。以东亚现代人的起源研究为例,起初,“非洲起源说”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却在近40年的时间里和该学说“唱对台戏”,且越战越勇,最终凭借化石证据提出了关于中国人类进化的新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该学说成为了多地区进化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之后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角度二:“他只是太热爱这份工作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在吴新智的指导下学习、工作超过了30年,在他的记忆里,“吴先生常说,做古人类研究要习惯争议。他还经常提醒我们,现有的各种学说都只是假说,不是真理,更不是历史。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在日趋接近真相,至于什么时候能抵达,谁也不知道。”
让刘武印象颇深的是,吴新智总是在自己的研究论文里加上一条特别“说明”,如:目前许多项目的比较数据十分有限,很可能造成一些假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误判。笔者预期,新化石和新数据的出现可能使下述分析有必要进行或大或小的修正。
这足以见得,“凡事以证据说话”是吴新智一以贯之的原则。
在刘武眼中,相较于结果,吴新智真正看重的是开放的心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非人云亦云的治学态度。
运用示例
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就是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血液的典型代表,他自进入古人类学领域起就不盲从权威,且不惧亮明自己的独到见解。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给予他如此评价:相较于结果,吴新智真正看重的是开放的心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非人云亦云的治学态度。吴新智凭着独立思考在学术园地培育出了繁盛的花朵。
角度三: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2000年,吴秀杰来到古脊椎所进行研究生面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吴新智。“听说吴老师是院士,我有点紧张,可一见到他那张慈眉善目的面孔,我就放松了。” 如今已是研究员的吴秀杰说,这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因为之后整整20年,吴新智面对学生的那张脸始终如一。
“吴老师对学生总是爱护有加,倾囊相授,极有耐心。他特别喜欢我们问问题,他会摆出他的各种标本,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从不会厌烦。” 吴秀杰说,“收到学生的文章,他批改得也格外认真,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也不会放过。”
最令学生们感动的是,吴新智即使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也从不“麻烦”他们跑腿办事,甚至连打印资料这种小事都亲力亲为,楼上楼下步履不停。
“始终引领学科方向,又在各种繁复的工作中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的吴先生,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刘武说道。
运用示例
群雁高飞头雁领。头雁率先垂范,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就会形成“头雁效应”,一个团体就会向着目标同心同德、奋勇前行。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个团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领头雁”吴新智院士对学生总是爱护有加,倾囊相授,极有耐心。最令学生们感动的是,吴新智即使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也从不“麻烦”他们跑腿办事,甚至连打印资料这种小事都亲力亲为,楼上楼下步履不停。在吴新智的影响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为学术领域一个知名的团体。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