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前半生》《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 杨睿

《沈从文的前半生》《许三观卖血记》0

张新颖:《沈从文的前半生》

作者简介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沈从文研究专家。主要作品有:《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

作品介绍

这本书从沈从文的出生地镇筸(今湖南凤凰)讲起,讲到他出生行伍世家,早年当兵漂泊,后来有了成为作家的想法,草草结束军旅生涯,来北京找寻文学梦,出书、授课,做报刊编辑,终成为当时就极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沈从文先生的文章,试图通过文本精读,按照他的思索,把沈从文清晰的精神轮廓为读者勾勒出来。

片段摘录一

为了生存,沈从文曾到琉璃厂几个小石印店里去,请求收容做一个学徒,得不到应允;天桥和前门大街一带,时常可以看到一两个烟容满面的老军务,手执小白旗招募新兵,饥肠辘辘时,他也有几次跟着小白旗下的队伍,茫然走过一段路,临到登记还是扭头离开了;为就近投考几个报馆的校对和书记,他迁入西城一个小公寓,结果是花了报名费,没有一处成功。

适用主题:选择;孤独与坚守;逆境与顺境……

运用示例:坚持做自己,常常是最骨感的理想,招致最丰满的苦难。因为坚持,所以放弃,放下已有的一切,走出舒适区,找寻“求不得”。沈从文在二十岁时漂泊于北京,求文职四处碰壁。就在他饥肠辘辘准备认命,跟着手执白旗招募新兵的老军务参军时,临登记的一刹那又选择离开。这样的选择,让行伍中少了一位单薄文弱的大头兵,却为文坛种下了一棵拔萃四野的常青树。

片段摘录二

黄永玉一九九八年写的《平常的沈从文》:我尊敬的前辈聂绀弩先生,几十年来跟沈从文有着远距离的敌视。六十年代初,绀弩老人从东北劳改回来,从我家借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作品选》,过了几天,绀弩先生在我家肃穆地对我说:“我看了《丈夫》,对沈从文认识得太迟了。”我没有把绀弩先生的话告诉表叔。我深深了解,他不会在乎多年对手的这种诚恳的称赞,因为事情原本就是这样的。

适用主题:认识的过程;精神的寂寞……

运用示例:“古来圣贤皆寂寞”大抵是成大事者共同的宿命。这种宿命如沈从文,优美的文稿被孙伏园扔进废纸篓;如爱德华·蒙克,其作品被挪威当时的艺术鉴赏名流视为粪土。然而,寂寞一时,却煊赫万古。原因在于他们那超前的语言、划时代的技巧需要时光去凝神思索,细细消化,然后在另一时空爆发出山呼海啸的掌声。正如一贯轻视、敌视沈从文的杂文家聂绀弩所说:“对沈从文的认识太迟了。”迟来的道歉有没有意义?有的,它更加证明先见之明的伟大!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作品介绍

许三观是一个小城市丝场的送茧工人。偶然听农村朋友阿方和根龙说卖血能挣大钱,而只要结束后吃点猪肝喝点黄酒就能恢复,便一同去卖血捞金。书中的许三观懦弱、封建,也曾出于报复而背叛婚姻,但是他对家庭的责任,对孩子的爱,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公、邻里的嘲讽,几乎将一家推向死神的饥荒以及天价医药费而打折、变质。书中唯一不变的只有两样:卖血的价格和他作为父亲的伟岸形象。

片段摘录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

适用主题:乐观;想象力;亲情;父亲的形象……

运用示例: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下限似乎是命运给好的。但如何看待、经营不如意的人生,上限就要自己去赋予。面对着弥漫全国的饥荒,围绕四野的饿殍和一家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许三观用嘴给孩子们“炒菜”,请他们用耳朵“品尝”。孩子的吵闹声,许三观的“炒菜”声和全家人咽着口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虽只如游丝微弱,却给了他们挺过饥荒的勇气。乐观是什么?它是天堂照进尘世的光!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