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巧用素材
作者: 曹振国
素材呈现
在宋朝官员中,范仲淹以敢于直谏著称。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因直谏第三次遭贬,这一次他被贬到饶州。大诗人梅尧臣把自己写过的一首《啄木》诗和一篇《灵乌赋》寄给了他。在《啄木》诗中,梅尧臣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祸,面对权臣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则暗指范仲淹屡次直言,都被朝中一些人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劝他应学报喜之鸟,不要多事。收到这些诗文,范仲淹感谢朋友的关爱,但对那些劝告却不以为然。他很快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给梅尧臣,在赋中,他斩钉截铁地说,不管人们如何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将始终坚持一生的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运用语段:范仲淹不顾官场险恶,多次犯颜直谏而屡次遭贬。友人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他不要过于耿直,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劝他应学报喜之鸟,而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人唾骂。范仲淹回信写道,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始终都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不同的人追求不同,决定了不同的选择。在朝中一些同僚看来,范仲淹太执拗,完完全全是“一根筋”,这是因为同僚们追求的更多是个人仕途和利益,所以首先选择保全自我;而范仲淹则认为,个人仕途甚至性命与朝廷社稷相比何足道哉?所以,只要是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范仲淹的选择与追求,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代表了封建士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运用技法:与素材单纯的事实叙述相比,语段由事实叙述和议论分析两部分组成。事实叙述更加简练,大大节省了笔墨,凸显出范仲淹的个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议论分析体现出明显的方向性:议论分析部分围绕“追求与选择”这一话题,将“一些同僚”和范仲淹的不同“追求与选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范仲淹的选择与追求,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代表了封建时代士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一推论。同时,对比分析和得出推论的过程,运用因果推论,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
真题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翻开中共党史,我们发现,不少革命者出身官宦富裕之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彭湃,出生于广东海丰县一个大地主家庭,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曾写下著名《就义诗》的夏明翰,出身湖南衡阳著名的大户,祖父是晚清进士,官至二品;曾任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军长,最终牺牲在战场上的胡少海,其父是湖南宜章县首富,势力庞大……这样的革命者还有不少。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们毅然放弃自身拥有的优越条件,抛家舍业走上革命征途。
革命先辈的追求与选择,也许有人认为执拗固执,是盲目冲动,是自讨苦吃;有人却欣赏其中的坚毅笃定、自我超越,有使命感与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面临着“追求什么”与“怎样选择”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以当前的党史学习为背景,意在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材料先举出彭湃、夏明翰和胡少海三位革命者的家庭背景,然后概括出基本内涵,没有审题难度。追求“大我”而忘却“小我”,追求道义而忘却私利,追求信仰而忘却生命,这是革命先烈的“追求与选择”,体现出一种大视野与大格局。同时,我们从中还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很多时候,追求决定选择,高远而宏大的人生目标决定了坚毅而笃定的人生选择。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这些启示依旧具有借鉴意义,具有现实针对性。写作提示同时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态度,意在引导学生辨析和批驳错误观点,有破有立地展开论述。其中既列举出的几种需要辨析和批驳的观点,也暗示了正面论述的一些方向,这些在写作中要合理照应。
素材推荐
革命者的选择
陈云是老一辈革命家中为数不多的工人出身的党员。他14岁就进了商务印书馆当了学徒,1925年入党时为商务印书馆的店员。尽管收入不高,但除了个人生活所需外,他还经常接济养育过自己的舅父母和生活困难的工友,有时还拉着朋友去听评弹。可以这样说,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绝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民族大义。
例文
追求与选择的背后
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田谨瑜
鲁迅先生说,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宋代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他敢于直谏而屡遭贬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种追求与选择的背后,体现了封建士人的人格魅力。
翻开中共党史,我们发现,不少革命者出身官宦富裕之家,但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们毅然放弃自身拥有的优越条件,抛家舍业走上革命征途。相比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士子,革命者的追求更加崇高,胸怀更为高远。
很多时候,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与方向决定了他的选择。而选择的背后,更可见出一个人的格局与境界。以革命家彭湃为例,用今天的流行话语表述,这样一个大地主“二代”,再加上“帅哥”和“学霸”标签,他完全可以当好自己的富家子弟和乡贤“人设”,丰年收租,灾年买地,经营好自己“大善人”的形象。但他偏偏要选择革自己的命,革地主阶级的命,他一把火烧掉自己家族的几千张地契和租约,将土地全部送回给农民,真心实意为最广大的农民谋利益。舍弃“小我”选择“大我”,这是何等的笃定与大爱,其中可见出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襟与境界。
进一步说,革命者追求“主义”,笃定信仰,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艰难困苦何足道哉!夏明翰出身富裕家庭,却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被捕入狱,他在临刑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壮烈诗篇,鲜明表达了自己的追求与选择。追求“主义”,何计死生?这是真理和主义的力量,这是执着和信仰的力量。抗战时期,很多知识分子放弃原本良好的生活,经历漫长路途,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关卡,向着经济和文化都更为落后的延安前进。他们为什么会前赴后继、始终不渝地走上这条道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为全人类谋生存的高尚事业。
当然,如果站在个人前途、家庭私利和“独善其身”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些革命者的选择,肯定会认为他们偏执固执、自讨苦吃。但如果仅仅从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那就显得视野太窄,境界不高,格局太小。试想,如果没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付出与牺牲,何来今日百姓之安康、民族之独立与中华之崛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面临着不少切身的“追求与选择”。为了谁?追求什么?如何选择?相信革命者的追求与选择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样本和启示。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