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民国先生》之竺可桢

作者: 李凤成

纪录片《民国先生》之竺可桢0

竺可桢,浙江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作为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战烽火中,他率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流亡办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浙大崛起成为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著名大学。纵观竺可桢的一生,他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地理学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人物解读

角度一:严格要求自我。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五岁时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

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怎么办!哥哥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运用示例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除了拥有动物性的“本我”之外,还能追求更加美好的“超我”。“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对抗之中,严格要求自我的人,“超我”获胜的次数更多,更能抵御诱惑,更能坚持,从而取得成就。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从小就能严格要求自我,一个很生动的事例是:小时候他写作文,感到不满意,就一遍又一遍地改,一直改到了第二天公鸡打鸣。这种严格要求自我的精神让其学问日益精进,终成泰斗。

角度二:教学生“求是”。

1938年11月,浙大西迁到广西宜山时,竺可桢提出以“求是”作为校训。浙大前身是求是书院,“求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竺可桢在对新生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是埋头读书或是在实验室做实验,而是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强调,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而学生们最佩服竺校长的,也是他言行一致的求是。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曾慨叹:“竺校长之所以能够成为与蔡元培先生齐名的大校长,答案在求是。求是并不是他首创,但是他身体力行地阐释了这两个字的精神。”

运用示例

做人做事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我国气象学界的泰斗竺可桢将“求是”上升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层面。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教育,更当从教会学生“实事求是”开始。

角度三:请“马”出山。

竺可桢做浙大校长时决心把中国最好的老师都请到浙大来。他相中了国学大师马一浮。但马一浮这个人脾气古怪,当年蔡元培请他去北大教书,他只用一句“古只有来学,未有往教”就让蔡元培回去了。就是这样怪脾气的老师,竺可桢却很欣赏,亲自登门拜访马一浮,希望他可以到浙大来。

因为是老乡的缘故,马一浮对竺可桢还比较客气,但是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所教授的课程不在科目系统之内;第二,学生需上门请业;第三,每周只有一次;第四,时间不超过2小时;第五,不做公开演讲。竺可桢二话没说答应了所有要求,并且还给他安排了当地最好的房子。当时浙江大学只有两辆黄包车,却为马一浮随时待命,假若路途远一点,校长的汽车可随时为之服务。

运用示例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对待人才事关重大。有的人说,对人才要在生活上关心,要在思想上交心,还有的人说要谦恭地对待人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不错的,但都没有点出实质,对待人才的要旨在于——真诚。竺可桢院士在建设浙大期间,为了招揽国学大师马一浮不仅亲自登门,而且还允诺校长的汽车随时为他服务,诚意十足。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留住人才,才能让人才为其所用。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