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天才——读《苏东坡传》有感
作者: 吴佳涵苏东坡,我最喜爱的诗人——单叫他诗人可是有些屈才了。“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美食家、造酒师、工程师、佛教徒……”这些众所周知又不为人知的标签,似乎都不太能概括他的一生。
“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是书中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最高评价。在《自题金山画像》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嘲中无不流露出东坡先生“秉性难改”的乐观、积极、旷达。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最落魄潦倒时,他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惠州时,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时,他写下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感慨,至此余音缭绕。
林老是用英文来为本书命名的——“The Gay Genius”,直译为“快乐的天才”,他也在书的序中写道:“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苏东坡的放任不羁、守正不阿、悲天悯人、天真烂漫、光风霁月是他的真性情,也是那么多人喜爱他的原因之一——不仅有现在的我们,更有那时的他们。
书中目录分了“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四个部分,叙写了苏东坡“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一生:从“文忠公”到“终了”;从“悠哉悠哉”到“颠沛流离”;从“混乱朝堂”到“随遇而安”;从“锋芒初露”到“名垂千古”。他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孑然一身拂过万家灯火、喧嚣人间。
书中提到东坡先生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过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但于邪恶之人,他并不费心记住那人,只远离而已。有时候他也心直口快,开起玩笑不分敌友,有时将别人惹怒了还不自知,不过他会为自己的“耿直”买单。
对此,我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似乎从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黄州、惠州、儋州是他被流放待过的地方,其实还有杭州、密州、徐州。他带着几许无奈,几许失意,辗转流离,一直到浩瀚长江的另一头——常州,他的后半生基本在奔波中度过。在流放的岁月中,他经历了丧妻之痛、穷困潦倒和病痛的折磨,而他处之泰然,甚至还自创了“东坡肉”等菜肴,制了橘子酒和松酒等,还为百姓治病……苏轼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从容、镇定、达观这六个字简直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重新翻阅这本书,发现书中无“旷达、乐观”等字样,却字字句句都说尽了苏轼的豪放、超脱。这也是东坡先生的处世之道,“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他那坎坷多舛的一生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林语堂先生为我们描绘出的苏轼是鲜活的、真实的、耳目一新的,他将永存在中国历史上,为后人敬仰。
评点
风光霁月真君子,超然旷达苏东坡。作者借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书由感而发,敬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文章语言生动,简洁洗练,既简要概述了苏东坡坎坷却达观、困顿却超然的一生,又多处引用书中的评价性语句和苏轼的诗词名句,思想深刻且有内涵;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采用述评结合、以评为主的形式重点表达了阅读后获得的认知与思考,行文思路清晰明了,对苏东坡的崇敬与赞美之情一以贯之,水到渠成,首尾相应。
(指导教师:冯志伟/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