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量”导写

作者: 王玮

材料作文“量”导写0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题目限制住“量”的内涵,即互联网带来的数据流量。题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来自于后面一句话:“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首先,“这个时代”要求学生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与“量”相关联;其次,“似乎”二字既有倾向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另类思考的可能;第三,“对量的追求”强调外在行为,而“某种需求”对应的是人们内在的欲望。人们在这个时代会有哪些特殊的内在需求,对流量的追求能否必然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以上是同学们在写作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要点。

例文

质为量先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黄彦瑶

据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了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而它所反映的则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辞”等不良风气。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但无暇思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鲜有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我想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这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沥尽心血写出的作品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却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了压力,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本质。那些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的轻啊,轻得可以让我们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认为,“质为量先”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于媒体创作者而言,“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大媒体受众而言,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和阅读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声振寰宇,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会愈发有效。

评点: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接着两段“诚然”“然而”两个关键词既把文章上半部分的内容梳理得非常清晰,又有思路的跌宕变化,显出层次感;接着在“为什么”后紧跟着“首先”“其次”,把互联网时代人们对“量”执念之深的原因作了剖析,分析充分而有说服力。

在分析原因之后,揭示了其危害性,“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振聋发聩;然后再次重申其观点,呼应起始处的中心论点。令人称赞的是,结尾处把“质”“量”结合起来,既是对文章思想的升华,同时也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辨证和全面。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