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导写

作者: 杨秋萍

材料作文“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导写0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判断,可以赞同,也可以否定,自圆其说即可;材料的问题指向是“人的感知来源”,从“感知”一词来讲应该是自我感知,是主动的,但“感知容易被外界塑造”又涉及到“感知”存在的被动性,即他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既是现象,又是本质。前者重点在“外界”,指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很多时候的认识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考生需要透过现象分析其原因;后者重点在“更容易”,指向问题的关键是当今社会人们自主意识、思辨意识的缺失。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自主意识强、思辨能力高的人,他的感知就不容易被外界塑造。这二者又是矛盾的统一体,写作时兼顾两个方面会更有思辨性。

参考立意:找准航向,做时代的弄潮儿;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例文

把握思想,抓住真相的脉搏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张婷宇

古语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足见环境对人有极大的影响。我们改造着这个世界,世界同时也在塑造我们。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接收到来自外界的讯息愈多,受外界影响就愈大。更关键的是,人们的头脑被各式各样海量的信息填满,被迫营造出一种充盈的假象,却又依赖于获取信息的便捷而忍不住轻信——至此,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往往不是“墙头草”,便是“二极管”。有些人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随波逐流;有些人把思维封闭在单一的线路里,缺乏思辨性。此二者不论哪种都不利于我们探察到事物的真相。

麦克唐纳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流言纷起,人言可畏,真相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各种防范疫情的所谓“妙法”在社交媒体上疯转,民众对其趋之若鹜,最后这些方法大多被辟谣;近来引发公众舆论关注的“柬埔寨血奴案”一波三折,大家抒发着愤慨情绪,又时不时感到被愚弄……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洪流之下,许多人“学聪明了”,口口声声说要“等一个反转”,却不一定就等得来一个真相。或许对于某些网传事件的感知失真,是整个时代的症结,并非凭一己之力即可轻易改变。但内化于己,把握住自己的思想,却是可以努力接近真相的。

要接近真相,意味着不盲目迷信权威。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在接收讯息时疲于思考,从而选择“躺平”,索性让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自己脑中。倘若遇见状似理性的文字,对于“权威”“高知”的崇拜心理就遮蔽了自身思考的天空。亚里士多德曾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事实上,只有摆脱“权威”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勇于以批判、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观点,才能真正转“懵懂”为“清醒”。

要接近真相,自然少不了外界信息的有效补充以及自身学识的积累。于公众人物而言,适当接受批评是自身不断进步向上的关键。而对于我们青年来说,要接近真相,除了自身阅读和思考的助力,也能从旁人的观点得到更多的启发。

当然,要接近真相,更重要的是在获取讯息的过程中不断辨证思考,在正确的三观的基础之上,不轻信不盲从,保持对知识、生活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生活及社会中去,与时代一同成长。唯有把握住自己思想的舵,方可抓住真相的脉搏,向更好的未来启航。

评点:作者以古语引出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个话题,通过信息时代人们被外界影响导致思维惰性的现象分析,引出论点——把握思想方能接近真相;接着从“不盲目迷信权威”“信息补充学识积累”“辨证思考”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把握思想,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用分论点的形式让文章结构更清晰。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