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物的另一面(六)
作者: 透明
经典人物卡:墨翟
旧档案
墨翟,即墨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在整个中国两千年文明历史上,他是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墨子与众多的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还是位科学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人,被后世誉为“科圣”。他和他的弟子们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留下了宝贵的学派著作《墨子》。《墨子》涉及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军事学等诸多领域,可称为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学受到了冷落,逐渐衰微,甚至中断,至今有关墨子的考据都比较困难。
班固在《答宾戏》中曾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众所周知,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此外,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节用也是墨家非常强调的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墨子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常见点:学术流传;“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治学严谨,救世精神;科学精神;崇尚非乐和节用……
常见段
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罂”的制作技巧,这是墨子的得意之作。耕柱子听到一半便心飞天际。墨子讲完后,问道: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突然喊到了耕柱子,神游天际的耕柱子无法回答提问,被墨子狠狠地批评了。第二天,耕柱子私下找到墨子,抱怨说:“我觉得您批评得有点过头了,那个‘陶罂’我能制作得跟您一样好,我觉得再无添加材料进行强化的必要了。”墨子目光如炬,注视着他讲道:“你错了,你不应该只将注意力放在陶罂上,要融合外物以扩大陶罂的效果。一个人的学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大,包容的东西多,就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我想让你不断扩大自己的圈子,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听完老师的话,耕柱子幡然醒悟,从此把“融”这一独门绝技做得越来越精深。正所谓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天下学问起于“融”,也辉煌于“融”。——一考生《陶罂》
新典故
墨子与儒家代表公明子仪抬杠
墨子经常与儒家学者抬杠,儒家代表公明子仪找墨子理论:“君子应像钟一样,只有敲它才会响,不敲就不响。君子则是你问他,他就说,不问就不说。”
墨子反驳道:“大凡仁义之人,事奉主上,必定尽忠;事奉父母,必定尽孝。君主有善行,就加以表扬;君主有过错,就极力谏诤,这才是为人臣之道。倘若有大乱将要发作,有盗贼将要叛乱,事情紧急,好像机关之将发动一样,而我独知其秘,却因国君与父母不曾问我,终不说出,这岂非大乱之贼吗?以这样的态度处世,为人臣就不忠,为人子就不孝,事奉兄长就不恭顺,交接朋友就不诚实。不合于义的则不处,不合于理的则不行,一切举措,无非在替天下求福利,遇着不利于天下的事,就停止去做。这才是君子之道。你刚才将君子比作钟,说击则鸣,不击则不鸣,是君子应有的态度。但是,你自己怎么样呢?我没有问你,你却自己来和我说话,岂不是不击而鸣吗?所以照你的理论来说,你不是君子。”公明子仪顿时哑口无言。
点睛法
墨子的相关材料在写作中多是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作为先秦时期的“科圣”与思想家,墨子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深入挖掘。墨子与儒门弟子公明子仪的辩论很有意趣,可以提供多重解读角度。其一是给人们生动地展现了墨家与儒家的思想观点的分歧与冲突,而这是为很多人不了解的,显得很珍贵。考生还可以基于此材料作发散思考,比如对何为君子作辨证思考。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