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积淀文化 文化滋养古今
作者: 王俊 张福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吟诵过这样的古典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欣赏过这样的革命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见证过这样的时代镜头:党员干部与乡亲们共同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新农村。
……
这些诗句、歌曲、镜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一直滋养着我们。
上述材料对认识、理解“文化”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写演讲词、观后感倡议书,也可以写游记、书信、评论等。
写作指导
材料前三段列举了古典诗句、革命歌曲、时代镜头,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的内涵。其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三大文化”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名著、故事、绘画等文化载体中蕴含的精神追求,留给考生丰富的写作空间。尾段强调以上的例子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并揭示出“三大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质、意义和价值。“精神”是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服、不甘落后的血性和品格;“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精神在文化的土壤内成长,贯穿于文化始终;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源泉。
提示语提醒考生,本次作文题的写作任务是不只是写某种精神,而是要挖掘这种精神折射出的“文化”,作文重心要表明如何认识、理解“三大文化”。写作时应就一个方面展开,这样才能做到聚焦、切题、深刻、透彻。
一类文
传承优秀文化,赓续民族精神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顾盈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神州大地上的每个炎黄子孙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与魂,高天厚土,气壮山河。弘扬优秀文化,赓续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精神在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贯穿于文化的始终。叩问经史,朝山谒水,前辈求索精神多艰辛。从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彰显理想情怀,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不拔;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红色意志,再到当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自信,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不断滋养每一代中国脊梁。
文化是精神的注脚,精神更显文化的底气。新时代,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强。树发新蕊,燕试双翼,中国青年携文化不断向前。陈贝儿用绳索跨越阻碍,以一条平凡之路,记录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秦玥飞放弃城市优越条件,选择在泥泞和荒漠中拓荒,成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人民科学家顾方舟,将汗水凝固成一颗糖丸,挽救万千儿童生命……他们凭的就是时代人的一颗初心。
可见,中华文化在时代不断发展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内生力量。不论是“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口号,还是“女排精神”“塞罕坝精神”“三牛精神”,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去发扬,去继承。
然而,不是所有被称为“文化”的东西都值得继承和发扬。时至今日,总有人动辄就冠以文化之名:“网红文化”“直播文化”“凡尔赛文化”……打着文化之名收割流量,谋取利益。倘若“颜值正义”“躺平”“炫富”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符号,还何谈奋斗和担当?这样的“文化”,不要也罢。
《浮士德》中有言:“我要跳入时代的年轮,我要跳入时代的奔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擦亮眼睛,沿着先人的足迹,在中华文化的繁茂大树下,赓续民族精神,滋养中国风骨,走出属于我们的青春之路。
评点:审题精准,结构清晰,层次井然,逻辑严谨。文章紧扣精神和文化,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精神在文化土壤中成长,贯穿于文化始终”“文化是时代的注脚,精神更显文化的底气”“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生力量”。全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联系现实,用批判性思维展开思考,深掘“我”作为当代青年应秉持的文化观,具有指导意义。
二类文
以文化为弦,谱时代华章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钱梓萌
鲁迅先生有言:“我们自古有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古至今,无数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发扬着中华民族精神。
行吟泽畔的屈原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国家前路不断探索;红军战士们“不怕远征难”,甘于奋斗,甘于奉献;党员干部与百姓同甘共苦,脱贫攻坚,挥汗如雨……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传承不息,不断滋养着每一代中国脊梁。
《浮士德》中有言:“我要纵深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深时代的年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生动力,文化如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演奏出精彩的乐章。君可见“当代愚公”毛相林一展责任担当,向绝壁要天路,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脱贫;君可见孙家栋院士少年成才,青年担纲,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君可见李子柒素手点染田间美学,扬中华之美于国外……亿万华夏人迎接时代浪潮拍打在肩的使命与挑战,步履不息,答好时代之卷。
树发新蕊,燕试双翼,中国青年要不断前行。国家处处舞雩风,青春灼灼应节舞。“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模样”,“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习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盼,也是当代青年的前进方向。
然而,诸如“丧文化”“佛系文化”“饭圈文化”等伪文化正不断侵蚀青少年,浪费了时间,消解了意志,腐蚀了“三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用信念坚守初心,以担当践行使命,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弦,谱出青春的精彩华章,唱出属于我们的时代强音。
时光作渡,眉目成书,我们的深情不会被辜负。中国昭如日月的伟业,将在我们的努力下迸发出朝阳之辉。
评点:开篇引用鲁迅的话,联系屈原、红军战士、党员干部等“中国脊梁”巧妙引出了“中华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滋养作用”的观点,紧接着开始思考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并列举毛相林、孙家栋的例子加以论证,然后呼吁当代青少年要担当时代重任。最后,反思“丧文化”“饭圈文化”等带给青少年的危害,强调了青少年要在文化的指导下,助力强国伟业的发展。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思维流畅,具有现实意义。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