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2022年高考作文全国乙卷
作者: 杨叶 靳小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定标准
2022年,甘肃考区评卷工作严格按照《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网上评卷实施办法》操作,遵循“坚持标准,公正准确,给分有理,扣分有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按教育部制定的答案及评分参考,制定评分细则。作文评分延续“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的标准,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设活动分2分,加在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四项中最显著的一项。
审材料
2022年全国乙卷相对四平八稳,完全在意料之中。如果有意料之外的话,应该是材料增加了表格,写作任务成了“命意”作文。“双奥之城”只不过是为了设置情境,尽管围绕这一话题,列举了2008年和2022年两届奥运会上的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成就,最终落在两次奥运会“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引出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关键词“跨越”,而且不是一次,加上了“再跨越”。
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国家、民族的“跨越,再跨越”。文字材料中还有关键信息是“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加之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不负韶华,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的用意就更加明显了。
明思路
解决了审题问题,看清要求“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基本确定文体是议论文。行文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路书写。什么是跨越?跨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作为时代青年,我、我们如何跨越?也可以用“引—议—联—结”思路写作,简要概括引述材料,亮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多角度分析作为时代青年,为什么要跨越;联系社会现实,正反论证,对当下一些青年的“佛系”“躺平”思潮进行批判;最后画龙点睛,收束全文。当然还有其他思路,言之有理皆可。
考场优秀范文
从一到无穷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王姣姣
一座北京城,两圆奥运梦。从2008年到2022年,“双奥之城”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时间的长度,中国人心灵的温度,更是青年、国家和世界一起跨过的高度。跨越,再跨越,从一到无穷的征程,我们从未止步。
“双奥之城”见证了青年一代跨越荆棘,奔赴山海,实现个人价值从一到无穷。“躺平不可以,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从农村娃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寒门院士”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凭借“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带领团队将55颗卫星送上了太空。他曾经说:“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们就自己成为巨人。”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2022年,北斗全面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背后,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的奉献和拼搏。
“双奥之城”见证国家跨越时代,筚路蓝缕,实现民族崛起从一到无穷。从2008年到2022年,14年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不足四千美元到连续三年超过一万美元;14年间,中国高铁从彼时京津城际的120公里到如今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搭载奥运健儿的京张高铁更是聚集多项前沿科技;14年间,从千人击缶向世界传递“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邀约,到唯美的24节气倒计时和高科技赋能的黄河之水传达的希望和勇毅,诚如张艺谋所言,“我们真的不一样了。”是的,14年,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历经太多磨难的她更加从容、自信、开放;14年,中国还是那个中国,中华文明的崇礼尚义、中正和平千载不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脚步从未停歇。
“双奥之城”见证世界跨越隔阂,共赴时艰,实现合作共赢从一到无穷。就像冬奥会主题歌《雪花》歌唱的那样:“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成一个家。”我们不会忘记疫情肆虐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守望相助,也定将践行“一起向未来”的约定和愿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下,打破国际壁垒,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践行“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从一到无穷的路上,可能会有一次次的坎坷,一次次的磨难,而重要的是,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心有所信,行稳致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跨越,再跨越,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评点:主题集中,结构清晰。文章标题“从一到无穷”紧扣“跨越,再跨越”主题,开篇概括引述材料后迅速回到主题上;主体部分分别写青年、国家和世界的“跨越”,青年跨越实现个人价值,国家跨越实现民族崛起,世界跨越实现合作共赢;结尾“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把国家民族的再跨越和青年一代结合起来,再次点题,收束全文。
论据多样,论证有力。文中对题目材料处理独具匠心,高度概括后,又适当扩展;时鲜素材、名人名言及古诗文的引用,增强了说服力,更增加了文章的底蕴。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