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
作者: 刘淑琚 华淑 廖鹏策划:本刊编辑部
2022年7月21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以“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为主题,倡导责任、发展、团结的理念,分设“就业创业”“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四个主题论坛,面向全世界发出《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启动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相关筹备工作。
论题一:“不让一个人掉队”
作为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四个主题分论坛之一,“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呼吁更多青年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关注青少年教育议题,鼓励和支持世界青年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共同应对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的挑战。
代表发声
体育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振奋他们的精神,在我看来体育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可以打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
——全国青联副主席、香港功能团体界立法会议员 霍启刚
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不应该有由出生带来的不公平。
——新加坡文化、社区与青年部政务部长,贸易与工业部政务部长 陈圣辉
阅读,尤其是公益性阅读,是提高学习能力,以最低成本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教育机会,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解放的可靠途径。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张明舟
主题素材
一场关于教育与被教育的山海接力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5年前,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林杨琼曾到这个地区的关桥中学支教一年。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她和队员尝试着去打开教育的其他可能:为孩子们订阅书籍和报纸,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了学习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在课堂游戏中分组讨论,锻炼批判思维……很多年以后,当时的学生马小花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大山,考入了林杨琼的母校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后,马小花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林杨琼说,在西海固,像马小花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学成后又回到家乡继续贡献力量。
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公益性高中——广西希望高中
2002年,希望工程关注到高中阶段贫困学子的受助需求,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因此萌生了创办希望高中的想法。作为全国第一家“吃螃蟹”的广西希望高中,招收的学生当中,有得到邓小平以“一个共产党员”名义向希望工程捐助的5000元帮助过的学生,有在广东打工攒学费的学生,有考上高中因无助而前往打工途中被“截获”的学生,有“全部家产都抵不过一头牛”的极度困难家庭的学生,有单亲、孤儿的学生……这样的生源结构恰好印证了广西希望高中创办的社会意义。广西希望高中吸引了社会众多关注和帮助,也帮助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运用示例: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不让一个掉队”。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林杨琼在西海固地区支教一年,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去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她的学生马小花延续了这种奉献大爱,学成后回乡育才。教育这项培根铸魂的工程需要更多的人去参加,要耐得住山野的寂寞,守得住名利的诱惑,才能助力更多的孩子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山海接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与伟大。
论题二:让“绿色理想”照进现实
“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从青年视角出发,鼓励和支持世界青年共同迎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发展带来的挑战,用智慧、能量与创造力为世界创造更绿色、更美好的未来。
代表发声
气候问题关乎公平、科学、经济、区域治理……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全球青年共同合作。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全球青年大使 桑帕达·文卡特什
解决气候问题需要我们理解不同区域所面临的问题、背景和文化。只有通过分享知识、促进国际合作,才能让所有人理解我们面临的问题。
——阿拉伯青年气候行动网络发起人 尼沙德·沙菲
主题素材
用爱守护,给河狸一个温暖的家
生活在中国的河狸叫“蒙新河狸”,全世界不足1000只,是比大熊猫数量还稀少的濒危种群。初雯雯的父亲在新疆从事野生动植物科研与保护工作,幼小的她耳濡目染,也对野生动植物充满感情。2017年,大学毕业的初雯雯回到阿勒泰,开始从事动植物保护工作。4年时间,初雯雯团队在阿勒泰种下了41万棵灌木柳树苗,蒙新河狸增加到97个家族600只左右,乌伦古河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2022年,初雯雯获第二届“北林榜样”称号。相较于“榜样”,她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案例”,是在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抱负的一个普通青年人。
“行动并坚持”——忻皓的22年环保路
“过去20年,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经济的生态化,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更多地做生态的经济化。”环保组织“绿色浙江”走过22年,联合创始人忻皓已经从一名业余环保人变成了环保行家。最初做环保,忻皓是抱着“让更多人环保起来”的念头。时间长了,他开始琢磨绿水青山的致富“密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毛竹覆盖率很高,过去毛竹经济效益好的时候,镇里有不少家庭作坊。但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村民们不愿意再“干倒贴钱的事”。忻皓领来了科技专家,帮助发展林下经济。毛竹往高处生长,中药材黄精在林下冒尖,村民们既守住了毛竹林,又从土地里挖到了“绿金子”。
运用示例:海子曾言:“我称山为兄弟,水为姐妹,树林是情人。”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植人们心底。青年以己之行动,让“绿色理想”照进现实。初雯雯带领团队种下41万棵灌木柳树苗,改善了乌伦古河的生态环境,获评“北林榜样”。忻皓请来专家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黄精,找到了绿水青山中的致富密码。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自然之子,我们理应从自己、从现在做起,让“绿色理想”照进现实!
论题三:“数字经济”是年轻人的星辰大海
四大主论坛之一的“数字经济”主题论坛围绕如何促进全球层面的青年参与、共同迎接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展开讨论。用技术为青年赋权、赋能,使青年能够参与并受益于数字经济,是论坛焦点所在。
代表发声
数字化改造必须解决最贫穷和最脆弱群体的需要,并减少数字技术反映出来的、日益扩大的现有不平等现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席数字官 罗伯特·奥普
在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青年的特点和优势更加彰显,成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傅振邦
设计最大的价值不是一味地追求特立独行,而是要为更多的人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Nolibox智能设计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 黄晟昱
主题素材
为青年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今年25岁的藏族女孩格绒卓姆的命运是被手机屏幕改变的。格绒卓姆家住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因为交通、地理等原因,她只有小学文化水平。2017年,因为一个偶然间拍摄的挖虫草的短视频,她在网上火了。后来,她用手机记录下藏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晒松茸、采菌子、唱山歌、用雪水煮茶……慢慢地,卓姆有了几百万粉丝,她开直播、拍视频,许多生意也接踵而至。2019年,卓姆与当地村民们成立的合作社在5个月的采摘季赚了300多万元,几百名村民从中受益。青年既是数字经济平台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其迭代演化的重要推手。
数字青年为抗疫贡献智慧与力量
“对青年人来说,移动机器人行业未来是满满的机会。”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齐芸芝说,年轻人对新技术有更多更快速的理解与判断。作为一名90后“数字青年”,她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及品牌带向国际市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齐芸芝及其团队快速反应,仅用时两周,就打造出了一款具有自动测温功能的移动机器人。他们将它捐赠给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也运用到机场等公共场所。仅半年时间,这款机器人出口到马来西亚、丹麦、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有效助力疫情防控。
运用示例: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青年不应坐享其成,而应积极投身数字浪潮,用技术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以舍我其谁、勇攀高峰的勇气,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毅力去奔赴我们的星辰大海。藏族女孩格绒卓姆依靠数字经济改变了自身命运,也帮助村民品尝到了数字经济的甜头。齐芸芝及其团队在疫情期间打造出具有自动测温功能的移动机器人,有效助力疫情防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步入数字技术的阵营,为自身和他人的发展而努力着。
主题素材
为青年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今年25岁的藏族女孩格绒卓姆的命运是被手机屏幕改变的。格绒卓姆家住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因为交通、地理等原因,她只有小学文化水平。2017年,因为一个偶然间拍摄的挖虫草的短视频,她在网上火了。后来,她用手机记录下藏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晒松茸、采菌子、唱山歌、用雪水煮茶……慢慢地,卓姆有了几百万粉丝,她开直播、拍视频,许多生意也接踵而至。2019年,卓姆与当地村民们成立的合作社在5个月的采摘季赚了300多万元,几百名村民从中受益。青年既是数字经济平台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其迭代演化的重要推手。
数字青年为抗疫贡献智慧与力量
“对青年人来说,移动机器人行业未来是满满的机会。”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齐芸芝说,年轻人对新技术有更多更快速的理解与判断。作为一名90后“数字青年”,她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及品牌带向国际市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齐芸芝及其团队快速反应,仅用时两周,就打造出了一款具有自动测温功能的移动机器人。他们将它捐赠给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也运用到机场等公共场所。仅半年时间,这款机器人出口到马来西亚、丹麦、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有效助力疫情防控。
运用示例: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青年不应坐享其成,而应积极投身数字浪潮,用技术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以舍我其谁、勇攀高峰的勇气,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毅力去奔赴我们的星辰大海。藏族女孩格绒卓姆依靠数字经济改变了自身命运,也帮助村民品尝到了数字经济的甜头。齐芸芝及其团队在疫情期间打造出具有自动测温功能的移动机器人,有效助力疫情防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步入数字技术的阵营,为自身和他人的发展而努力着。
“就业创业”主题论坛围绕“新经济催生就业新机遇”展开对话,讨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如何把握时代经济发展方向,以更高水平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并发挥青年创新创业力量,使世界经济重回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代表发声
新经济催生了新职业形态,对文化多元化有非常好的帮助,这一定程度上将带来更多创新思想和创新思路。
——中科寒武纪科技CEO陈天石
对青年来说,融入未来需要的不仅是立足当下,更重要的是建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特聘顾问瑞塔·菲兰蒂诺
主题素材
帮“城中村”孩子融入城市
从学生志愿者到一线社工再到社工机构创业者,梁焕娣在公益创业之路上奋斗了8年。
读书期间,梁焕娣以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上百次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资助残疾女孩办画展的经历中,志愿者们耗时半年才筹资成功,这让她意识到“助人需要专业能力”。之后,梁焕娣自学考取了专业证书,开始走上公益创业之路。2014年,她创办了广州黄埔区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帮助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融入城市”。梁焕娣说:“每当看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便又多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