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制胜三招,快速赢得50+
作者: 池赛霞 程必荣2022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了去年的命题模式和考查主题,只是与去年关注“二元”主体不同,今年则大多数作文题拓展为对“三元”主体的思辨。所谓“三元”,指的是三个要素;所谓“三元思辨”,指的是写作时将三个要素联系起来思考、辨析,厘清三者异同,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比如新高考I卷有关“本手、妙手、俗手”,新高考II卷“选择·创造·未来”,全国甲卷有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浙江卷有关“平台、人才、创新”。这几道作文题,都普遍地集中于三个概念交叉的关系,对考生说理论证的水平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三元思辨作文写作如何突破之方法。
方法一:聚焦“核心点”,多维度辩证分析
要用“联系的思维”思辨三元关系。就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而言,在作文题材料三元关系中会有一个处于核心位置。写作时抓住材料中三元关系聚焦的中心概念就是思辨的关键。为此,论证时应从“三元”关系概念中聚焦其“核心点”——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元素,并以此发散进行多维度思辨,分析它和其他有关概念的联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
思辨论证思路:明确三元概念内涵→聚焦三元概念中的核心词→以核心词为中心点多维度发散思辨
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题:(略)
这道作文题必须围绕“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即这三元关系去有效论证他们之间的关系。先明白三个概念内涵:“本手”聚焦基础,合乎规律;“妙手”独出机杼,创新别致;“俗手”违背规律,目光短浅。之后聚焦这三个概念中的枢纽“本手”,即“本手”是三个概念论证的核心点:“妙手”是建立在“本手”的基础上,“本手”一方面成就“妙手”,另一方面又规避了“俗手”的出现,以“本手”作为核心点发散,三个概念就形成了自然连接,多维度思辨。
考场示范
成就妙手,非一日之功。因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只有对“本手”理解深刻,“妙手”才可能出现。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凭借几乎看不到水花的三跳夺得了金牌,惊艳了世界。可你是否知道这背后有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加码训练?《红楼梦》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可你是否知道这背后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沥尽心血?……每一次“妙手生花”的背后,都少不了千万次的辛劳!“妙手”之妙,看似是一瞬间的顿悟,实则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是千百次训练之后的“唯手熟尔”。让妙手生花,离不开本手的扎实功底,熟能生巧也是在本手无数次的训练中顿悟并完美升华。
如果不注重“本手”,好高骛远,一味追求“妙手”,那么得到的更有可能是“俗手”。君不见,有些家长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进各种“早教班”“培优班”;君不见,各种流量明星、“网红”只想凭借姣美容貌和策略营销一夜成名……他们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一招一式都急功近利,则只会下出一次次的俗手:“揠苗助长”的天才少年,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而被迫退学走下神坛;红极一时的偶像明星,因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一夜“塌房”……急功近利,渴望速成。无铢积寸累之功,本手就堕落为了俗手。
——一考生《以“本手”为基,方能“妙手”生花》
作者在论述中聚焦核心词“本手”进行多维度发散,从“本手”对“妙手”的决定关系来写,辩证地体现出“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再从“本手”与“俗手”的关系论述不注重“本手”,好高骛远,一味追求“妙手”,得到的更有可能是“俗手”。凸显出清晰的思辨关系,鲜明地彰显了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方法二:选好“切入点”,多角度思辨论证
要用“发展的思维”思辨三元关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思辨论证三元关系中的问题的时候,应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即明晰三元概念的内涵逻辑,从三元概念中选好思辨的“切入点”,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抚今追昔进行多角度思辨论证。
思辨论证思路:明晰三元概念内涵逻辑→从三元概念中选好其中一个概念作为“切入词”→以切入词为起点多角度思辨
2022年新高考II卷作文题:(略)
考生必须明析“选择·创造·未来”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正确选择是创造的基础、源头,为创造提供对象,是创造产生的前提;选择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原点;创造让人生选择从理想变为现实;未来是选择与创造的前瞻性指向。根据此关联,找准写作的切入口——选择,作为最佳的切入口,以“发展的思维”诠释“选择→创造→未来”之间的关系,才具有思辨的效果。
考场示范
选择为未来奠定了方向、夯实了根基。有了正确的选择,便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了奋斗创造的起点与平台。正因韦慧晓读研期间萌生参军之愿,选择投笔从戎,才使得她成为中国第一位海军女舰长;正因黄旭华选择投入我国核潜艇事业,才使得我国核潜艇研究发展迅猛,勇攀高峰。……
创造为选择后的实践、为实践后的未来释放了动力。倘若空有选择而不对选择之事加以创新与改变,人便会停滞不前、萎靡不振。创造让选择有了活力。青年是创造的生力军,通过创造,可为新事物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且看那航天人,不断开拓进取,创新不止。“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巡航,中国航天由追跑变为并跑,再成为领跑。……
未来的强音呼唤青年们选择与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年应把握机会勇创未来。90后教授刘明侦选择了每日待在实验室,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创新与研究,创造卓越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未来;90后高健听从未来的召唤,选择投身航天,见证了神舟十四号发射升空的不朽传奇。……
——一考生《携选择与创造,创美好之未来》
考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找准“选择”这一切入口,紧扣主题词,建立鲜明、准确、紧密的逻辑关系,并用分论点的形式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分论点一,意在建立“选择”与“未来”的关系;分论点二,在建立了“创造”与“选择”的关系之后,马上重点强调“创造”与“未来”的关系;分论点三,植入青年视角,明晰强化三者之间的条件、目的关系。文章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
方法三:找准“落脚点”,多方面说理思辨
要用“全面的思维”思辨三元关系。命题者要求考生对三元关系进行辩证思考,考生一定要清楚,在这三个概念之间,它们总有一定的联系,论证过程如果缺少思考、权衡,只说一个方面,没论及另外两个方面,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在论证过程中,注意对三元概念关系进行权衡比较,辨析其优劣得失,找准思辨论述的“落脚点”,在阐述一方的同时,兼顾评论其他两方的不足,在行文中体现出思辨分析的严谨与深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思辨论证思路:权衡比较三元概念内涵→从三元概念中找准其中一个概念作为“落脚点”→以此概念为“落脚点”多方面说理
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题:(略)
这道三元关系型思辨作文,“翼然”“泻玉”“沁芳”三者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命题材料暗含了对三个题名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的权衡比较,暗示考生要通过权衡比较,在其他领域去发现、认识这个现象。因此,考生论述时,需要权衡比较,找准论述的“落脚点”进行多方面辩证说理。
考场示范
于我观之,直接移用有如绘画中的照物描摹,一笔一划地复制,虽能造佳品,但绝不能成妙品。伯乐的儿子想象千里马,于是按照父亲所说“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外出寻马,结果捉回癞蛤蟆交给父亲,惹出了按图索骥的千古笑话。伯乐的儿子就可笑在生搬硬套、不知变通,把移用当作行事“真经”。移用有时或能省力成事,但多数终是败事。移用并非不可,而是移用多了,我们进取的锐气就少了,变革的精神就弱了,独创的信念就丢了……
借鉴化用有如绘画中的模仿仿效,虽能融会,但却缺乏新意。相较移用,化用或许思考多了些、理念新了些,但仍不是成事的终极之道。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由此观之,无止尽地模仿不仅不能成事,反会让我们迷失自我,不知所措,于焦躁中丧失前进的方向。
上述黄庭坚的故事还有后续: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船,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可见,独创不仅能让自身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打开新局面,产生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考生《敢于独创,方开新局》
考生通过分析权衡比较,将三元关系概念的“落脚点”放在“根据情境独创”这一要素上,重点论述了独创所需的前提和条件,同时也能在与移用、化用的比较分析中突显独创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能够“多方兼顾”辨证地阐述“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的关系,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了片面性,避免了走极端,从而使思辨具有了极强的效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