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点睛课(二)
作者: 李显涛好文笔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投入努力和心思,不断练习,假以时日,文笔一定会有进步。央视大型创新文化节目《古韵新声》系列,2022年在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推出,通过一物一曲,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节目中有很多优美的文案,下面,我们从中寻找一些优秀段落练习仿写技巧吧。
传承
节日,承载着世代传承的美好祝愿;节日背后,蕴藏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以节日之名,探寻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借文物之形,叩问传承千年的精神密码。
解析:文段首句由节日入笔,引出节日背后的意义;再用两个对偶句,不仅突出了以“节日”与“文物”为节目的依托方式,还巧妙地把该节目“探寻文化基因”和“叩问精神密码”的两大作用表达出来。
仿写段:历史,记录着自己的平凡故事;历史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史为镜,汲取人生智慧;以史为鉴,知晓人生得失。
活起来
一曲《画中城》,让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CG技术中“活起来”,这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将带观众沉浸式走入画中描摹的繁华场景。
解析:用动补短语“活起来”三个字,活灵活现地表明“CG技术”的高超,“跨越时空”这个动宾短语表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做到更好,而用“沉浸式”这种修饰语则将观众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
仿写段:伴随着《长城谣》,让长城烽火台的雄姿、故宫角楼的丽影在雪花图案映衬下炫动起来,这种交相辉映的3D数字技术,让现场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的古今风貌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做人
在《剑魂》之舞中感受人剑合一的凛然正气,铸剑如做人,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除了象征正义的剑,在轻巧的扇子中,也蕴藏着对抗炎热与世俗的力量。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端午赠扇,带来的不只是纳凉清风,更是《扇舞仁风》中的仁善、仁德之风。
解析:使用比喻,能让表达更生动有趣,同时产生言简意丰的效果。第一句将“铸剑”比喻为“做人”,准确表达铸剑需要表现出一种凛然正气;第二句以对比的方式,由剑巧妙过渡到扇;而第三句,“不只是”“更是”运用了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由轻到重将《扇舞仁风》的作用表现出来。
仿写段:在影片《神鞭》中感受到了人鞭合体的盖世武功,甩鞭如做人,驰骋刀光剑影的疆场方显英雄本色。除了隐藏正义的鞭子,在迷人的红豆中,同样隐含着销魂蚀骨的情思。春花满画楼,风雨黄昏后,咽不下的玉粒金波,化成的不只是红珠,更是《红豆词》中深情咏叹的绛珠仙草。
古韵新声
原创曲目《清明》唱出慎终追远的清明底蕴,童声合唱《二十四节气歌》诠释中华智慧和中国人的浪漫哲学;古乐演奏《苏堤春晓》借助CG动画、AR技术等技术手段在舞台上“搭建”西湖春景;原创歌曲《望江南》演绎“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悠长韵味……
解析:语段用“唱出、诠释、搭建、演绎”四个动词与后面的“清明底蕴、浪漫哲学、西湖春景、悠长韵味”构成动宾式短语,表现出了几个节目所具有的极强感染力。
仿写段:水上芭蕾《天鹅湖》舞出美丽到窒息的清丽脱俗,民间小调《采茶舞曲》演绎西湖的轻盈律动;中西合璧《梁祝》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态在舞台上讲述爱情故事;交响合唱《欢乐颂》展现灯光与交响乐融合的别致之美。
古代节日意韵
从祭扫风俗,到游春踏青,节目依托古籍、古画、诗词、非遗等元素,深度挖掘清明节期间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全景式呈现清明节人文与自然兼备的双重意蕴,带来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兼具的文化浸润。
解析:文段说明了《古韵新声》栏目的来源与作用,可以拆解成一个写作通用格式:“从……,到……,……(动词)……,(动词)……,……(动词)……,……(动词)……。”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加强语气,增加语势。
仿写段:从“乞巧节”到“中式情人节”,七夕节以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带有仪式感的民俗传统,讲述着成人世界的不老童话,在延续古老文脉中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