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三千字 胸无一点尘
作者: 杨睿
古人追求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手段;“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更多时候,读书本身就成了人生的意义。我们儿时学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到了初中,也为宋濂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精神所折服。这次我们不妨从几枚文人雅印入手,去窥视一下文人对书的哲思与痴狂。
闲章一:铁崖
主人小传: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其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文人推崇,有“一代诗宗”之称。主要闲章有“铁崖”“梅花道人”等。
闲章内涵:铁崖为铁崖山,其父于其上筑造一屋,杨维桢以之为号。
素材链接:在绍兴诸暨杨维桢的老家,有一座铁崖山。杨父于山上筑造一间小楼,在楼的四周种植数百株梅花,藏书数万卷。相传等到杨维桢上楼参观时,其父命令下人撤掉梯子,让杨在楼上专心读书。杨维桢被父亲的拳拳之意打动,发奋苦读,整整五年未曾离开。因而“铁崖”既是陋室之名,也是焚膏继晷读书生涯的铭记。
运用示例:读书贵在专注。西汉董仲舒,在求学时,留下“三年不窥园”的美谈;明代大诗人杨维桢,自锁小楼之上,五年时间,遍观群书,终为元末明初“一代诗宗”;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期,也曾拒绝与众教授南湖散步,把自己关在楼上,专事《楚辞》和神话研究,被教授郑天挺赠以“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看来唯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才能文章写破古今心。
闲章二:悬磬室
主人小传:钱榖,字叔宝,吴县(今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其笔下山水爽朗可爱,兰竹兼妙。善书,每得其妙于法外,然为画掩,世罕知者。主要闲章有“悬磬室”。
闲章内涵:钱榖早年孤苦,四壁萧条,室如悬磬。幸得游学于当时名家文徵明之门下。文氏怜其贫而好学,题其室曰“悬磬”,并允许钱榖自由借阅自己的藏书。
素材链接:钱榖无力买书,多从他人处借归抄录。在病时闻有异书,必匍匐强起,乐而忘疲。在他曾藏或手抄书上,除姓名别号印章外,还有一只木记,上刻二十八字:“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诛,子孙不宝真其愚。”长子钱允治,嗜书有父风。年八十余,隆冬卧病,映日抄书,到薄暮不止。
运用示例:在家庭教育中常出现这样吊诡的现象:父母为孩子砌起一座座书山,从二十四史到必读名著,“上天入地求之遍”,然而孩子却醉心于游戏、短视频,对读书兴味索然。个中原因,大抵是有样学样,君不见多少父母或遨游于手游,或流连于网聊,不知书为何物。因此,读书不是购书竞赛,而是一种以身作则的不言之教。明代大画家钱榖,家贫以抄书为乐,一句“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道尽对书的爱。其子继承遗志,八十卧病抄书,整日不倦,也成一代宗师。今之父母,不知看后作何感想?
闲章三:郑为东道主
主人小传: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闲章有“板桥”“郑为东道主”“鸡犬图书共一船”等。
闲章内涵:板桥勤于读书,无所不学,并主张读书要精,要“冗繁削尽留清瘦”。并曾提出过“学者当自树其帜”的口号,他曾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板桥以自己为“东道主”,做知识的主人,而非囿于故纸陈见,读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素材链接:郑板桥还有一名章——“游思六经,结想五岳”。“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为儒家经典。板桥读经并非只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而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他在《板桥自叙》中说:“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以文章之法论经,非《六经》本根也。”他接着说道:“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强调读书的经世致用。
运用示例: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郑板桥鼓励读书“学一半,撇一半”,作书籍的东道主。今天,在一个知识爆炸、学科细分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专业之外的局外人、门外汉。所以应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少一些不懂装懂;同时也应该多一些有依据的判断,去一些“本本主义”。我为东道主,书为座上宾,尽宾主之乐,岂不美哉?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