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作者: 王诗琴等待,究竟是什么?是等一个人的到来,还是等一件事尘埃落定?亦或是在与时间的抗衡中,实现自己的某种渴望?书页翻飞,穿梭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等待时的焦灼与隐秘的欢喜,可以看到等待时的落寞与不屈的灵魂,可以看到等待中的绝望与仍不弃的守候……不同的作家用文字在他们的作品里告诉我们等待是什么:人生有多少种姿态,等待就有多少种模样。而这些等待,是个体生命在与未知命运作出抗争,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一次,让我们一同领略文字中等待的不同模样,探寻等待的意义。
摘抄笔记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刘欣洋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摘抄理由
作者用冷静却又不失温情的态度娓娓道来,曾经玉砌雕栏的地坛,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沧桑,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只剩下满园的断壁残垣。也许是命运使然,又或是境遇相似,古园等到了本该得意,却遭受磨难,心中悲痛欲绝的青年。于是两个失意者,在寂寥冷清中等待着,在绝望落寞中等待着,在日复一日的逃避中等待着,等待着烦躁的心渐渐宁静下来,草木竞相生长,昆虫活跃丛间,生命似乎就在等待间荡漾着,仿佛诉说着即使荒芜与苦难,也依旧生生不息,辉煌灿烂。
摘抄笔记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岛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复文明,纔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璩晓飞摘自余秋雨《柳侯祠》)
摘抄理由
柳宗元革新失败后的人生大致可用“等待”二字概括:日复一日等待着朝廷复用他河东先生的那一天。永州十年漫长的等待后,他等来了诏书,重回了长安,然未等到重用,却等到了贬谪。拖曳着病重的身躯,满腹才华与满腔热血最终都在柳州化为了柳侯祠。于柳侯祠而言,或今日游人散去无人问津,或当下少年观之不懂,可那又如何?祠与人早已习惯了世间众人的漠视,他与它远离了嘈杂,于落寞之中洗刷掉了世俗的虚浮,探寻到了孤寂的真正意义。
摘抄笔记
在苏洵给他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祭文里,他表示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向学,因为那位程家小姐是曾经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祖父对他儿子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在他眼里,他这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虽有天才却是游手好闲不肯正用。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儿子不用心读书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静地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 他的话暗示出来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是坚信而不移的。(韦博源摘自林语堂《苏轼传》)
摘抄理由
苏洵能从一开始的才疏学浅,到名传千古的大家,这背后一定离不开他父亲的功劳。苏洵的父亲在对苏洵的教育上既巧妙,又饱含了他自己的勇气、决心以及耐心。或许等待就像是一把钥匙,契机就像是隐藏在某处的一把锁,而时间就如一个耐心的人,正在一把锁一把锁地尝试,最终会在某一刻,“等待”这把“钥匙”终究会迎来属于他的“契机”。面对生活,不妨多一些耐心,在等待契机的过程中努力做好,这样的等待,往往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