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上的“小精灵”

作者: 李昕迪

《母鸡》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部分写母鸡叫声难听、欺软怕硬、爱炫耀,描绘了母鸡浅薄、媚俗的形象;后半部分对孵出小鸡后的母鸡进行细致描写,赞扬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妈妈”形象。

“可是,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一句承上启下,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还升华了情感,让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变为尊敬与喜爱。

欲扬先抑,制造转折,写出情感变化,文章会更有感染力。

养病期间的一个夜晚,我写完作业,觉得无聊,就往窗户上随意地瞄一瞄,看一看。突然,一只与众不同的小虫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也许你会有些惊讶,虫子不都一个样吗?也不过就是有的大,有的小罢了。

这只虫子通体泛绿,这种绿像锡林郭勒大草原,充满了生机。它实在太短小了,短小到只有我身上最短的一根汗毛那么长。

我一开始觉得它很烦。为什么它偏要停在我的窗户上啊?它停在这儿干什么呀?大自然那么大,这里是这么渺小——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比这儿大。它为何要把自己拘束在这儿呢?我开始尝试让它飞走,别在这里影响我。

我拿出书本想要赶走它,可是意外出现了:厚重的书本砸在它的小脑袋上,它随即就掉在桌子上不再动弹。我想,它的生命应该就此终结了吧。

我不再关注它,打开心爱的课外书阅读起来。突然,它动了动。这个不起眼的小家伙竟然还活着!它挣扎着,展开了自己的双翅。翅膀上有着一条一条的纹路,像是被精心雕刻了似的。在那条“绿线”上面,我看见了一双敏锐的眼睛。那双眼睛忽闪忽闪的,满是求生的渴望。多么艳丽,多么令人敬佩的眼睛啊!

终于,它张开翅膀飞到了窗户上,似乎在积蓄力量准备飞走。

那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学校上着的“生命”课,我仿佛又听到了高老师所讲的那一句话:“生命是十分微小的,很脆弱,但也很坚强。”我觉得高老师说得太对了,我开始对这只小小的飞虫生出敬意。它没有因为自己的渺小而画地为牢,更没有因为遭遇意外而自我放弃。

回头再看看那只在窗户上的“小精灵”,我若有所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