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作者: 陈胥贝我是一根生长在茂密丛林里的竹子,是一根灵气十足、壮志凌云的竹子,更是一根见证非遗文化传承的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百年来,我们竹子家族备受喜爱,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本绿竹竿,被制作成许多精美的手工品,竹编、竹刻、竹椅、竹刷……多得不知道有多少。
“有人来了!”一位同伴对我说。话音刚落,我们便齐刷刷地挺直了腰杆站立起来,盯着眼前的那个人。他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更是一位举世闻名、手艺高超的竹匠大师,大家似乎都十分渴望被他挑选做成手工品。忽然,那个人径直走向我,仔细打量我一番。他握了握我的手,如同父亲抚摸孩子般感受着,唤醒了我心中一股热流。
他小心翼翼地把我扛回家,开始了漫长的制作之旅。匠人首先将我打磨光滑,然后进入最关键的一步——破竹开丝。只见他紧紧握着我,利落地用篾(miè)刀剖开,反复拉成薄如蝉翼的篾片,给我设计了许多件美丽的纱衣。
最后,匠人缓缓俯下身,拾起一根根竹片,开始精心地编织,眼神专注且欣慰。竹条在他手里旋转跳跃着,在他长满老茧的指尖跳着舞。这工艺全凭眼睛和手,纯手工,一抬一压,将竹片紧紧编织起来。一编一织,编于纹理,织于技法,编织出一片通透和明净;一缠一绕, 缠于指尖,绕于经纬,缠绕着时间的年轮。竹片来回穿插,错落有序,匠人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切尽在心中。
终于,我变成了一个“滴水不露”的竹篮。匠人把我放在柜子里珍藏起来,自言自语道:“你该不会是最后一个了吧!”我心里酸酸的,闭上眼睛好好休息。
睁眼时,我发现自己来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
现在,原本备受欢迎的竹制品被冷落,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和不锈钢等制品。人们早已不再使用竹编的手工品,博大精深的竹编非遗文化被深深地隐藏了起来,老匠人的手艺面临失传。
我伤心地准备再次入睡时,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看起来颇为年轻,工作起来好似老匠人的模样。他弯着腰,弓着背,照着我的样子精心地编织着。原来,他是老匠人的后代。
或许因为共同的热爱与执着,年轻的匠人耐心地学习老竹匠的挑竹技巧和制作工艺。经过反复地练习,他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他希望自己能够将这份精湛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偶然间,年轻的匠人通过一个机会,在电视节目上大力推广了竹制品……他一直在默默坚守着,我为什么不呢?我也应该好好表现自己,让更多人体会到竹制品的无与伦比,让更多人知道竹编技术的精妙。
年轻的匠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修炼着一份静气,他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良编织技术,设计出了许多全新的竹制品。他不仅借助新媒体平台再次激活了我们新的生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开办了专业学堂,开展DIY非遗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并学习非遗文化,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让我们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斫(zhuó)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duàn)。”竹编已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代代匠人是竹林里的一道光,他们挑竹、扛竹、守竹,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守住了心中的那份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