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学会描绘自然风景
作者: 李仰臣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美不胜收。怎样在笔下描写自然景物,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美景呢?
一、抓住特征
描写青山绿水、风雪雷电、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时,我们要抓住它们的形状、姿态、色彩、气味、声响等特征进行描写,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使人如睹其物,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例如学生习作《我爱春雨》片段:
春雨,如牛毛,若花针,似细丝,在村庄的上空密密地斜织着。春雨又像一位温柔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脚步,常常在人们不经意间,伴着柔和的春风而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了大地上的万物。虽然它缺少夏雨的猛烈与刚强,也没有秋雨的肃杀和寒意,但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柔韧。
语段抓住春雨悄然无声、滋润万物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笔法细腻灵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言之有序
无论是描写自然风景还是人文景观,都要言之有序。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写出景物的层次。写景顺序通常有两种: 一是时间顺序,如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等;二是空间顺序,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等。例如峻青《海滨仲夏夜》片段: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作者由上到下,先写晚霞后写海浪,接着由远及近,描写霞光随着海浪的翻涌而转移,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霞光的动态美。
三、多维描绘
为了使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就要善于调动眼、耳、鼻、口等感官,抓住摹写对象的形状、大小、色彩、声音、气味等特征进行细致描写,让景物生动起来,立体起来。例如王鲁彥《听潮》片段: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作者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生动地描绘海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和动作,令人如临其境。
四、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让读者通过文字领略到风景的魅力,还要突出观景时的感受,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景物中,让景与情有机融合,这样的文章才有灵魂,才不是简单的“风景宣传片”。例如李兴濂《人,总要仰望点什么》片段:
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在气势雄伟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那样渺小而微不足道。作者由瀑布之景引发深刻的人生感悟,使文章分外出彩。
五、妙用修辞
描绘自然美景并不只是以景取胜,还应讲究语言优美动人。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笔下的景物充满浓郁的诗意。整齐匀称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拟人、朗朗上口的叠词,都可以使文章文采飞扬,诗意盎然。例如张统《春雨梨花》片段: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yè),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它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选段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梨花的花态繁茂、花色洁白、花味清香以及梨花娇嫩、清纯可爱等特点。比如描写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直接赋予花以人的动作、人的情态;再比如把“盛开的梨花”比喻“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文采斐(fěi)然,气韵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