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摄像机”去写作
作者: 王小燕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烦恼?假期旅行途中遇到一处美景,想把它写成作文,却总是写不出景物的特点,语言干巴巴,缺少美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告诉你,这是因为你的作文缺少画面感。
首先,什么是画面感?画面感就是读者在阅读你的文字时,心中仿佛有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你的文字能让读者看得见事物的形象,能听得见声音,能闻得见气味,能触得见感觉。当然,不光是写景需要画面感,不论写什么,要让读者能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带来的立体感知,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形象,具有真实的画面感。
今天,我就教你一招,带着“摄像机”去写作,让读者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还能感受到你笔下的“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三种美感。
范文
点评
美丽的“太白之眼”
陕西省宝鸡市金陵小学 刘家君
太白山脚下的湖上,屹立着“太白之眼”——音乐喷泉。它样子独特,像摩天轮,又像一只巨型的眼睛。夜晚,站立在拱桥上,湖面上弥漫着朦胧的雾气,透着神秘的感觉,眼前这镶满“钻石”的“太白之眼”,显得更加璀璨(cuǐ càn)夺目。(开门见山,交代音乐喷泉“太白之眼”的地点,用“摄像机”呈现它独特的外形)
夜幕降临,湖面灯光闪耀着光芒,音乐缓缓响起,随着节奏变化,灯光也跟着变化。这时,“太白之眼”仿佛睁开了眼睛,射出一道蓝色的光芒,圈中间嵌(qiàn)着一个大大的钻石,周围有一圈小钻石,就像一枚钻戒,光芒四射,惊艳全场。(“摄像机”呈现喷泉的灯光色彩变化)
紧接着,湖面上喷出了几百根水柱,水柱直上高空,白色的雾气飘动,如梦如幻。随着音乐声高低流转,水柱时高时低,高时就像一根根擎(qíng)天柱,落下来变成粉色的水帘;低时,又转成火红色的火圈,周围像是燃烧着熊熊烈火,还有小火苗“嗖嗖嗖”地往外蹿,好似风火轮在上面滚动。湖面升起红色的火山喷泉,再配上震天的鼓声,太震撼了!(“摄像机”呈现喷泉的动感变化、音乐变化、色彩变化)
微风徐徐,火苗向四周扩散,人群像潮水一样向后涌去,直到火苗变成水花,洒在人们的脸上,人群才渐渐安静下来。(“摄像机”呈现现场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突出音乐喷泉的壮观场面)
“太白之眼”集灯光、音乐、喷泉为一体的大型“演出”,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希望大家都来一睹它独特的风采。(结尾总结喷泉特色,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技巧解析】
这篇习作画面感强烈,仿佛我们就在现场观看喷泉一样。很显然,小作者是带着“摄像机”去写作的:喷泉的样子、喷泉的灯光变化,以及喷泉水柱随着音乐高低流转的变幻过程,都细致地刻画出来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你应该如何带着“摄像机”来写作的方法:
一、眼睛就是“摄像眼”
我们写作的时候,肩膀上仿佛扛着“摄像机”,你的眼睛就是摄像机镜头——“摄像眼”。首先,凡是“摄像眼”能拍到的东西,就要如实写下来,看到什么写什么;其次,“摄像眼”拍到的事物是什么样子,要按事物原貌呈现出来。比如,“太白之眼”的样子、色彩、大小等特点,作者的“摄像眼”看到:(它)像摩天轮一样大,像镶着钻石一样璀璨夺目;看到湖面上弥漫着朦胧的雾气,增加了神秘感;还看到喷泉喷水的过程,以及现场观众等表现。这些都是小作者的“摄像眼”拍到的,写得清楚真实。
二、变抽象为具体
要写一处景物或者一个事物时,少用“很大”“很漂亮”“很好吃”等比较抽象的语言来表达,应多使用具体的名词、数量词、动词去描写,力求准确。举例来说:“我捡起一片树叶。”这个短句太笼统,我们改成“摄像机”拍摄:“我从人行道上捡起一片金灿灿的银杏树叶。”增加了地点、形容词、名词,使这个短句一下子就具体了,这就是用好了“摄像机”的效果。另外,当你无法描述这个事物特点时,一定要妙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例如,小作者把喷泉比作“摩天轮”“巨型眼睛”“钻戒”“风火轮”等,这些比喻让喷泉更加形象化,我们在读文章时,心里就会出现形象的物像。
三、捕捉动态画面
摄像机和照相机拍的东西,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会动”一个“不动”。我们写作和摄像一样,要让你眼前的事物动起来,而不是静止的画面。写作时,多捕捉事物变化的细微表现,像放慢镜头一样,把每个动态表现连续描写出来。比如,作文中第三段描写喷泉过程,先写“湖面上喷出了几百根水柱”,再写“随着音乐高低流转,水柱时高时低”“高时像一根根擎天柱,落下来变成粉色的水帘;低时,又转成火红色的火圈……”顺序连接紧密,动词使用恰当,再现了整个喷泉过程的精彩之处。
四、感官互相结合
除了“摄像眼”看到什么,还要把你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都要写出来,这样文字里的画面感就会更丰富。比如说,小作者写喷泉上的火苗:“周围像是燃烧着熊熊烈火,小火苗‘嗖嗖嗖’地往外蹿,好似风火轮在上面滚动。”用拟声词“嗖嗖嗖”来写火苗,又形容它像“风火轮”一样滚动,这个画面就体现了音乐喷泉“太白之眼”的震撼之处。
最后,再给大家举个例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也是扛着“摄像机”去写作的,他看见什么就写了什么,而且整首小令的景物用的都是具体名词,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充满感伤的秋日画面,读来很有意境。
同学们,请扛着你的“摄像机”去写作,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吧!